三月末的北京,和煦的春风吹动嫩绿色的柳枝轻轻摇曳,仿佛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应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邀请,100多名来自日本岩手、宫城、福岛、茨城四个遭受日本3·11大地震灾区县的中学生,在北京和上海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交流访问。
日本青少年访问团的团员多数是第一次来中国,对中国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与期待。3月29日下午,日本学生们来到位于北京后海的宋庆龄故居参观游览,将一张张粉红色的心愿卡贴在了欢迎板上。记者看到,心愿卡表达了他们对此次访问的期待: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登长城、参观奥运场馆鸟巢和水立方、看大熊猫、切磋乒乓球技、吃北京烤鸭不一而足,但记者注意到,更多的日本学生表达了对和平、友谊和日中友好的心愿。来自茨城县的野崎哲正在心愿卡上写下了“中日友好,世界和平,从灾害中复兴”。
日本青少年访问团团长是耄耋之年的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先生。村山富市参观完宋庆龄生平陈列馆之后,欣然挥毫写下了“传承世代友好,开创美好未来”的条幅。他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席胡启立陪同下来到宋庆龄故居草坪上,种下了一颗樱花树。随后,北京月坛中学的学生、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的玉树地震孤儿与日本青少年一起掘土、种树、浇水,将一株株海棠树和宋庆龄生前最喜爱的樱花树种在宋庆龄故居的草坪上。虽然语言不通,但他们通过志愿者的翻译或打手势交流,很快就成了朋友,纷纷在刚刚栽种的小树前合影,许愿和小树一起成长,十年、二十年后再来看这些亲手栽下的象征着友谊的树。
在日本青年访问团中有两个家庭的成员引人瞩目:村山富市和他的孙女中原桂,小坂文乃女士和儿子小坂允人。
村山富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1年3月,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将日本人民拖入了灾难。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第一时间提供了紧急救助,令日本人民没齿不忘。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也是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成立30周年。日中关系经受住了各种考验,日中友好关系不仅对于两国,乃至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都有积极贡献。
今年即将大学毕业的中原桂是学经济和贸易的,曾陪同爷爷到中国访问,这次是她第二次访华。她说,2000年爷爷就应宋庆龄基金会的邀请访问过中国。爷爷经常对她谈起中国,因此,她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些了解。此次到中国,亲眼目睹了中国的发展变化,她准备毕业后结合自己的专业,为发展日中经贸合作多做工作。
小坂文乃是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海外理事。她的曾外祖父梅屋庄吉是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好友,曾资助过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小坂文乃告诉记者,先辈对华友好的传统对她的影响非常深,她经常奔波于两国之间,为日中友好做实事。她认为,中日和平友好才能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此次,她特意自费带15岁的儿子小坂允人参团,为的是将家族对华友好的传统传承下去。
“不到长城非好汉”。登居庸关长城这天,刮起了五六级大风,并造成大风降温,但日本青年人登长城的热情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他们在长城上一会儿拍照,一会儿指指点点,为实现登上长城的愿望而欢欣鼓舞。在一个烽火台的垛口,日本青年学生纷纷在“我登上了长城”的横幅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留作美好的纪念。
北京月坛中学是北京惟一以日语为主要外语的中学。今年二月,月坛中学的三名中学生参加了宋庆龄基金会赴日慰问活动,于笑滢同学还受到日本首相的接见。此次,北京月坛中学的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在自己的学校接待了日本中学生。日本青年访问团在月坛中学体验了一天的中国学校生活。他们分组上了日语课、英语课、音乐课和体育课,出席了双语主题班会、还和中国学生一起参加了“大课间”活动。班级里留下了他们交流后会心的欢声笑语,运动场上有他们比赛篮球、拍球跑和跳绳、踢毽子的身姿。
14岁的女孩佐藤希美是福岛县一位初二的学生,第一次出国就来到中国。她说,中国和日本的建筑不一样,这里的人很多,但都非常和蔼可亲。中国学生勤奋好学,知识丰富,有的学生日语说得非常好。武田同学则表示,中国学生的学习状态非常积极,课堂活跃、充实。他表示,回到日本后,要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告诉给同学们,把中国同学的深情厚谊带回日本。在北京全聚德烤鸭店举行的大型欢迎晚宴将日本访问团的北京之行推向了高潮。村山富市再次题词:宋庆龄的伟大精神和思想将永远镌刻在中日两国世代友好的长河里!中日青少年同台献艺,歌声琴声悠扬,欢声笑语不断,昭示了此次日本青少年访问团中国之行的主题——“相邻·相爱”。
相聚是短暂的,但友谊长存。正如村山富市所说,日本青年访问团访华意义深远,体现了日中双方立足青少年交往、面向未来长远发展的眼光。他强调,日中发展友好关系方式方法很多,突破了单纯互访的传统模式。今年4月份,日中两国缔结友好关系的城市将组织乒乓球队互访,通过体育运动加强团结,增进友谊。他相信,此次中国之行会让日本青少年更加了解中国,也会让中国朋友更加了解日本。日中发展友好关系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本报记者 刘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