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生问我文学和历史有什么区别?我回答说,历史是步步为营,文学是天马行空。”今天上午,在中国作协举行的《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工程创作会上,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春瑜如是说。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何建明表示,《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工程由中央领导提议、中国作协具体实施,目的是为一批曾经影响人类文明进程、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文化大家树碑立传。目前,张炜、韩作荣、陈世旭、王宏甲、李鸣生、马瑞芳、郭雪波等已经初步确定参与创作。何建明期待各地的报告文学作家、纪实文学作家和从事历史文化人物研究的专家、大专院校的专业学者参加该工程的创作活动。
在创作会上,传记文学如何保持历史真实性成为与会者讨论的主要话题。
王春瑜说,研究历史可能要翻阅很多史料才能阐述一个观点,与一般的文学创作截然不同,但传记文学创作必须尊重历史、尊重传主。
他的观点得到作家徐刚的认可。徐刚自我“揭短”,说他在创作《袁世凯传》时,充分发挥“想象力”,替孙中山写了一首诗;在创作《梁启超传》时又替梁启超写了一副对子,“后来越来越觉得自己不知天高地厚,睡不好觉。再版时赶紧把这两处删了,一下子如释重负。”
徐刚表示,传记文学创作要强调细节真实,因为没有细节的真实就没有事件的真实和人物的真实。但这不意味着传记文学创作就没有想象的空间。徐刚举例说,如果写到一场大雪,这时“就可以放纵一下笔墨”。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编剧郭启宏倡导进行传记文学创作时采用具有历史感的语言,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历史的现场。他说自己在创作话剧《李白》时,尽量用“光阴”二字来替代“时间”。
著名诗人雷抒雁认为,传记文学创作需要重视对传主的评价问题,不可草率、轻薄地下结论。为历史文化名人立传,需要对每位传主的精神进行概括和提升,这样的创作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意义。
(本报记者 王国平 本报北京3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