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上午,杨琴用手机打开了《光明日报》数字报,将《陪爸爸走过最后的日子》下载到手机上,拿给正在做家务的母亲看。
周慧琼在衣服上擦了擦手。看了开头,她沉思了十几秒,将手机递给女儿,眼泪“刷”地流了下来。杨琴赶紧安慰母亲,可母亲哭得更凶,杨琴只好将母亲抱住,说:“这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妈妈实在不敢看下去了。”
在房内的父亲听到哭声,将妻女唤进房间。
他用微弱的气息说:“对不起!我拖累了你们!”于是,一家人抱头痛哭。
第二天一早,杨光福把女儿叫到房间,两个叔叔站在旁边。杨光福说:“你耽误了这么多功课,学业要紧,回学校吧,我去世时也别回来。你惦记着我,我就心满意足了。”三叔杨光荣在旁边插话:“这是我们和哥哥商量的决定,你一定要回学校去!”
春耕时节已到,母亲在叔叔们的帮助下,每天下地干农活。为了有足够的时间忙家务,又卖掉了家里十几头小猪仔。
白天照顾父亲的担子,落在了杨琴身上。杨琴十分珍惜与父亲相处的每一秒。
父亲这两天十分畏寒。3月17日,杨琴为父亲垫上了电热毯,又将家里5床被子盖在父亲身上。杨琴偶尔为父亲掀被子透气,父亲将头捂住,以示抗议:杨琴必须回学校。
杨琴去年12月第一次回家时,落下3门考试。今年因再次紧急返家,又错过了补考时间。3月17日刚好是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补考时间。可杨琴怎敢回校?她说:“这可是我送爸爸的最后一程。”
同学们最近一直帮助、鼓励着杨琴。《陪爸爸走过最后的日子》见报后,班长刘涛美将文章发到了班级QQ群。同学们纷纷给杨琴发短信、打电话。
《陪爸爸走过最后的日子》在网络上传播。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搜狐网、新浪网等各大门户网站相继转载,网友为深厚的父女情感动了。
淄博市人口计生委王林香自创诗歌跟帖:“人生自古谁无死,一片孝心感动天。病魔无情人有情,健康生活记心间。”
中共天津市委科技工委党校政工师、教务部主任刘俊祥说:“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传统美德。让孝道回归,让敬老蔚然成风,将是平稳应对老龄社会的一剂良药!”
网友杨明华为杨琴送去祝福:“非常感动!值得庆幸的是,杨光福有一位好女儿。‘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世间的确有太多的无奈,让我们共同祝福这一家人!”
光明网网友小四感慨道:“我们总是在失去时,才会觉得珍惜。杨琴的家庭故事让我感触颇深,当我在回首我的家庭故事时,我却无比羞愧地发现我的记忆深处,无法发现我父母的身影。不是我的父母对我没有足够的爱,而是我没有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生活,总以为这只是一种理所当然,有些感情我需要去重新拾回。”
《陪爸爸走过最后的日子》见报当天下午,湘潭大学党委书记肖国安紧急部署召开学生工作会议。
“如何在校园营造浓厚的孝文化氛围?”
“如何以实践德育形式,让学生加入传承孝道的队伍?”
……
一个个问题和建议被提出来了。
肖国安说:“孝文化应该成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杨琴所在的孝行协会,是一个很好的活动载体。去年初,他们就在全校号召发起了‘万封家书’活动,很多从没给父母写过信的同学,都在活动中向父母表达了真实的情感。我觉得,孝行协会应该再次牵头,马上进行第二次‘万封家书’的活动,让同学们树立‘行孝趁早’的概念,让孝文化深入校园文化的骨髓。”
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校长罗和安,刚从北京参加两会回校,就看到了本报的报道。他很高兴找到记者发表感想:“我希望,湘潭大学是一所充满爱心的大学,充满孝心的大学,每一个学生都像杨琴同学那样孝敬父母,刻苦学习。”
罗晓英和慎红芬这两天忙着整理课堂笔记。在杨琴回家时,她俩已将杨琴缺考的《公共关系》笔记让她带了回去。罗晓英说:“英语四、六级报名开始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也要准备了。我和红芬会帮杨琴报名,并继续整理好课堂笔记,等她回来,我们就帮她补习。我发短信给杨琴:加油,我们一起渡难关!”
目前,“万封家书”活动已再次在湘潭大学开展。不久,一封封满载爱意的信件,将由学校统一寄给身在远方的父母亲们。(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张 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