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桂林,寒冷中微露着早春的气息。2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教育部化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郑兰荪教授来到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专业2011级本科生中,亲自作了题为“物质结构与原子团簇”的课程报告。
“这也太给力了吧。”化学专业一班的李玉姣同学说。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就由院士来讲,对于初入化学学习领域的学生们来讲,的确是一次重要的人生体验。
7:30,距离上课开始还有半个小时。120多个座位的教室就挤满了听课的师生。7:50,着装整洁,气质儒雅,笑容可掬的郑院士轻轻步入教室,没有开场白,他便直接讲起了课程内容。
非分子物质、纳米晶体、原子团簇……郑院士的讲解,让这些深奥的化学概念浅显易懂,也让大家领略到一种学养深厚却平易谦和的大家风范。
当讲到原子团簇的时候,郑兰荪院士特别以C60来说明。他讲到当年在美国师从Smalley读博士,开始参与研究原子团簇的激光产生。1985年,Smalley以及Kroto和Curl合作开展研究,在实验中发现了C60的存在,并在富勒的启发下,三个人最终推测出了C60的结构。三人的重大发现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他们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其实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我们当时也有所注意到,但是我们却没有进一步地去思考,去研究,当然也没有机会去发现了。”郑兰荪院士用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一下子拉近了大家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重大成果的距离,
两个小时的讲课中,年近花甲的郑院士一直站立授课,仅在讲课后喝了一次水。讲授过程中,黑板上的板书,写满了,就亲手擦去再写,一次又一次……
最后,他将导师Smalley教授给他的毕业赠言转送给大家:“我什么都可以教会你,但是有一样我没有办法教会你,就是‘Sence of science’。”而今天,郑兰荪院士又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给予了厚望。
“真羡慕厦门大学的学生,听说他们一进校门就有机会接受院士的直接指导。”一位学生听完课后连连对记者感慨。可是作为郑兰荪院士来说,即使他从2001年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也从未离开过讲台。在他看来,给大学新生上基础课并不是一件小事:“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直接传授给学生,能拓展他们的学术视野,增强他们本学科发展的信心。”(本报通讯员 张俊显 张婷婷 本报记者 刘 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