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送购书卡到送戏、送电影,从建农家书屋到建农民工文化活动室……山西晋城市大力实施“文化低保”工程,让全市50万贫困村村民、城乡低保对象、城市农民工亲身感受到了全市文化大发展带来的好处。
文化雨浇开幸福花!晋城市“文化低保”工程在给困难群众送上“精神食粮”的同时也带来了积极的社会效应:连续四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连续两次荣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
一封群众来信催生一项文化惠民工程
“我是阳城县蟒河村一名享受低保的老人,我所在的蟒河村是一个受国家保护的自然风景区。这几年开发旅游,大伙儿有事做了,很高兴。但我们村村民连同在景区工作的农民工,几百号人一年到头连场电影都看不上,更不用说看戏了,没有文化生活……”
2008年初夏的一天,山西省晋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康吉仁收到了这样一封群众来信。为满足老人看场电影的愿望,康吉仁当即安排电影放映队到蟒河村放映电影。随后的调研情况更不容乐观:在晋城市,蟒河村的情况普遍存在。全市2340个行政村,贫困村510个,贫困人口24万,有些村30年没有唱过一场戏,有的家庭除孩子的课本,10年没有买过一本图书。
如何解决贫困山区群众应享有的文化权益?时任晋城市市委书记张茂才提出:“大力实施‘文化低保’工程,让困难群众有书看、有戏看、有电影看。”
文化大餐既要“营养全”更要“合口味”
确保“文化低保”工程有高质量,晋城市委宣传部牵头成立了文化低保工程领导组,精心为群众烹饪“文化大餐”。康吉仁要求,“文化餐”不仅要营养丰富,更要合乎基层百姓的“口味”。
制定“文化低保”硬指标:晋城市每年为每个文化低保村每年放映电影12场,演一场戏或一台文艺晚会,赠送中央、省、市三级党报,并按每个村民15元的标准为文化低保村建设农家书屋;为每个城乡低保对象发放20元购书补助卡;按一万元标准,为每个农民工集中居住的工地配置文化活动室。
晋城市明确规定,市直文艺团体每年至少要在文化低保村承担10场以上的演出任务,县级演出团体三分之一的演出需在文化低保村。市里投资100万元新建数字电影地面卫星接收站,购置胶片拷贝和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组织了500多人的放映队伍,配置数字电影设备119套。演出、放映费用均由政府承担,对送戏下乡的文艺团体,每场补助市级演出团体6000元、县级演出团体3000元、民间小团体500元,“电影下乡”每场补助100元。
“文化低保”还给群众送去直接好处:泽州县神直村周森林家里养了十几头猪,去年一头母猪产崽后,5天就死了3头小猪,在农家书屋,他查资料后对症下药,剩下的小猪崽全活了。他逢人就夸:“农家书屋是俺们农民学科学、学技术的‘致富课堂’。”
文化新风吹开文明和谐之花
经过三年多的不断完善。晋城市“文化低保”工程的“星星之火”,如今已形成了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燎原之势”。
去年10月,泽州县柳口乡石庄村梆子剧《赵树理》演出现场突然下起细雨,但现场的观众没一个人舍得离开,头发花白的观众田坤元说,这是村里多年来第一次唱戏,大伙心里高兴,淋点雨不算什么。他说,得知梆子戏名家亲自来家门口演出,全村人像过年一样,把锅灶都搭了起来,为的是让邻近村赶来看戏的亲朋好友有个落脚地。
在阳城县北留镇崇上村,村民范小瑞拿低保购书卡从县新华书店前来送书的工作人员手中换回了《新华字典》和《小病不求医》两本书。他告诉记者,自己今年63岁了,患类风湿病多年,和老伴主要靠低保金过日子。去年起,他和老伴又享受到“文化低保”待遇,政府给他家发了两张面值20元的购书卡,这才有条件买到自己急需的书。
截至目前,晋城市县两级财政已投入1500余万元,为500多个相对贫困村送电影2万余场,送戏1630场,送图书30万余册,发放购书卡18万余张,近50万基层群众受益。(本报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