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纺织行业开始面临国际贸易摩擦、市场滑坡、金融危机等困难和挑战,劳动力、原材料、能源等低成本优势也不复存在。而江苏东渡纺织集团却从1999年改制时销售额不满5000万元,发展到去年国内外销售总额实现50亿元,成为“夕阳产业”中的“朝阳企业”。它成功的背后有何奥秘?
来到江苏东渡纺织集团,董事长徐卫民首先带记者参观了面料生产基地的污水治理系统,他告诉记者,集团早就认识到节能减排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价值,高标准建设了江苏省首家万吨级污水循环回用中心。“2006年建成以来,基地污水排放各项指标远低于国家标准,污水回用率达到50%。”
“敢为人先”是江苏东渡纺织集团又好又快发展的奥秘所在。徐卫民说,东渡纺织能够发展,甚至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都能实现两位数增长,关键是提前进行了结构调整,同时加大了自主创新的力度。
以国际化视野、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是东渡集团10多年来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早在2002年,东渡就开始“走出去”,实现并完善了“贸易前移”,通过新加坡、香港、日本、韩国公司直接面向国际市场,参与全球采购,承接第一手订单。并逐步推进“大生产转移”,分别在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等地新建、合作生产加工厂。目前,东渡集团已经形成了“研发、品牌机构和高科技面料制造业在张家港本土,外贸中心在新加坡,制造基地分布国内外”的总部经济新格局。
在调整市场结构的同时,东渡集团还不失时机地调整产品结构。从2005年起,东渡纺织先后与天津纺织材料研究院、江南大学共同成立研发中心,每年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新产品研发,创新开发了抑菌、竹纤维、防辐射等系列新品面料。2011年,公司荣获发明专利4项、外观专利459项、获得3个中国纺织工程协会“纺织技术创新奖”。徐卫民说:“我们率先将植物染料用于针织面料,目前只有我们能批量生产这种产品。随着一批批环保、健康功能性面料的推出,企业便可获得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定价权,从容优化市场、精选客户,不断做美‘微笑曲线’。”(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许学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