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8日,强冷空气笼罩下的山西临汾市天空阴阴的,寒意仍浓。记者来到了临汾市人民医院宿舍区,走进了87岁的解黎明老人家中采访。
解黎明的家面积不大,没有现代化的家具,更没有高档的家电设备,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墙上挂满的红色表彰佩带和各级组织颁发的奖状、奖章。
自1998年5月至今,解黎明13年来共资助学生150人,资助金额107500元。“一两千元对有些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有时连一桌宴席也不够,但是对于那些贫困家庭可能就能改变命运啊。”解黎明说。
由于滑膜炎,去年解黎明老人的右腿动了半月板置换手术。老人行走不便,端坐在沙发,但精神很好,在与记者的交谈中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老人告诉记者,1997年3月,曾经在汾西县插队的北京知青程玮自筹资金来到国家级贫困县临汾市大宁县搞扶贫开发。她的事迹使解黎明和同为离休干部的老伴寇志清深受感动,两位老人商量后决定,要尽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力量去支持她。1998年5月18日,解黎明老人的儿子专程将一万元钱送到程玮手中。那年,程玮用一万元钱解决了19名儿童上学问题。
以此为发端,解黎明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捐资助学善举。
2000年7月1日,解黎明和老伴向临汾市尧都区区委、区政府和所在单位临汾供电分公司党委以书面形式郑重承诺:“在每年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我俩每人拿出一千元(共两千元)捐助贫困学生,表示一点爱心。这份爱心延续时间直至我俩离开人世。”
尧都区刘村中学139班的张杰云成为这份承诺的第一个受益者。
当年,张杰云以539分的优异成绩考上天津商学院,但她的父亲半身不遂常年卧床,母亲耳聋多病,弟弟还在念初中,全家人都为学费愁眉不展。此时,时任临汾市尧都区副区长的王九菊陪同解黎明把2000元钱送到了杰云家,全家人喜极而泣。
2002年6月,与解黎明相濡以沫58个春秋的老伴因病离去了,她孑然一身,孩子们多次要给她找个保姆,她没同意,说能省一个就省一个。她还在惦记着失学的学生,惦记着对党组织的承诺。七月一日那天,她压抑着心中悲痛,仍按时把两千元钱送到临汾供电分公司机关总支书记手中。
2011年,解黎明从报纸上看到,全省还有276万名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又坐不住了。4月18日,解黎明向组织郑重申请,每年在捐助贫困家庭大学生1万元的基础上,再拿出一万元捐助贫困家庭。这样算来,解老每年捐助的金额达到了她养老金的40%以上。实际上,这是解老的第3个承诺,此前,为了实现“把一切献给党”的誓言,她已承诺去世后将遗体捐献。
解黎明对别人很大方,对自己和家人却是“斤斤计较”。在解黎明家中的餐桌上,我们看到一只粘补过3块的塑料托盘仍在使用;而在洗面盆边,一只1984年太原搪瓷厂生产的白色搪瓷杯子已斑驳脱色,但清亮的水珠还闪闪发光。
“解奶奶,以前我总觉得这个社会善人很少,即使有也离自己很远。是您让我知道了善人很多,善良的人就在我身边,我觉得您很伟大!有朝一日,我会将您善的接力棒传递下去的。”以562分摘取2009年乡宁县文科状元的受资助女生董亚红在来信中写道。(本报记者 张 翼 本报通讯员 张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