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是农历正月十八,当记者来到地处柴达木盆地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宗家镇哈西娃村时,村党支部书记温国忠正在带领这个村的蒙古族群众冒着小雪平整土地,他们准备开春在这里种下枸杞苗。
哈西娃村是一个纯牧业村,全村有41户123人,过去这里的牧民们一直过着逐水草而牧的生活,长期的过度放牧导致草山不断退化。2008年,温国忠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他认为得另找一条致富路。离他们村不远的诺木洪农场部分职工通过种植枸杞,收入让人很眼红。“有这么好的挣钱门路,我们为什么不试一下呢?”当温国忠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全村牧民时,“放下祖辈们握了几千年的牧鞭,去拿起从来没有握过的铁锹种地。”许多牧民表示“不接受”。看到牧民们对这件事这样不理解,温国忠只好一家一户地给党员做工作,在多次上门后,村里的21名党员决定投资8万元,而温国忠更是把家里的全部积蓄3万元都投了进去。
2008年,哈西娃村的21名牧民们从诺木洪农场承包了50亩土地,他们平整土地、满怀希望地种下了一棵棵枸杞苗,施肥、除草、剪芽等,牧民们虚心地向农场职工请教。在牧民们的精心操持下,枸杞苗长势良好。秋天时,一位枸杞种植大户看到牧民们的枸杞长势很好后,想用高价把这些地转租过来。当这位种植大户与温国忠谈好价钱后,温国忠决定现身说法,在转租协议签订的当天,请村里所有的牧民前来参加,一亩地以4000元的高价转租出去,收入20万元,“投资8万元,收入20万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09年,不用温国忠再上门动员,许多牧民自发承包了613亩土地种起了枸杞,2010年再次承包了1100亩土地。目前该村的人均枸杞种植面积达到了13.7亩,人均收入从2008年的2000多元涨到了目前的9400多元。“现在,我们村里大多数牧民把多余的羊都处理掉了。”温国忠介绍说,牧民曼头家有4口人,2009年他租了20亩地种起了枸杞,现在一年的纯收入达到了10多万元。
现在,村里先后建成了枸杞种植园、文化旅游经典线、家鸭野养场和野生蘑菇加工厂等一系列新兴产业和特色朝阳产业,使广大牧民从原来单一的“牧业生产”逐步转变为多种特色经营的生产方式。
宗家镇副镇长山丹告诉记者,让千百年来以放牧为生的蒙古族群众放下牧鞭,拿起铁锹种枸杞,这对哈西娃村的牧民群众来说是一件亘古未有的大事。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哈西娃村牧民的带领下,现在宗家镇的其他牧业村的部分牧民们也放下了牧鞭,开始承包土地种起了枸杞,希望用“小红果”来改变自身的命运。
本报记者 刘 鹏 本报通讯员 张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