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12日 星期日

    名医剪影·李虹伟:

    执著的医学追梦人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12日   06 版)

        北京友谊医院 郑 杨:

        “病人找到你,就是把生命托付给你了,”这是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主任李虹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对于患者来说,他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好大夫。

        李虹伟1965年6月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脑外科专家,母亲是药剂师。因受父母的熏陶,他有着对医学特殊的喜爱。他从小就对父母治病救人的本领崇拜至极,并暗下决心,长大也要向父辈那样,学一身治病救人的好本领。为了这一理想,1982年,他将所有高考志愿全部选择了医科大学,并有幸被第一志愿院校——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学院)录取。在接下的5年时间里,李虹伟一头扎进医学的海洋里,如饥似渴、不知疲倦地学习着。198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投身到北京友谊医院临床一线。

        1990-1993年,李虹伟攻读硕士,师从于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顾复生。一个偶然的机会,成就了他早期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拐点,他开始探索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冠心病关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有一次,顾复生在韩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首次听到“胰岛素抵抗”这一新概念,好奇又勤敏的顾教授对学术前沿非常敏锐,回国后就将这一新概念传达给了李虹伟。查阅到当时只有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对此有所涉猎,欣喜的李虹伟当即与首先提出此概念的美国心血管病专家联系。美国专家在回信中告知李虹伟建立“胰岛素抵抗”研究模型的方法,并寄来了与之相关的资料,这让他信心倍增,并迅速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使他成为我国较早研究此领域的学者之一。

        在担任住院医生的5年间,从周一至周六,每天24小时他都驻守在医院,抢着做一线值守、基础操作。为了方便与护士配合,他还选择做了一个月的护理工作。就这样,李虹伟把自己的所学,一步步结合到临床工作中,为日后抢救和诊治内科及相关专业疾病患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天下午5点多,一位被诊断为急性胰腺炎、感染中毒性休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征患者被紧急送到医院,下了班的李虹伟立即投入抢救。抢救过程异常艰苦,整整一夜,所有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整夜没有合眼。最后,病人终因病情危重离开了人世。失去了挚爱的家属,没有用埋怨和愤怒来发泄悲痛,而是在料理完遗体后,又特意返回病房,跪倒在李虹伟和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面前,感谢他们的全心救治和帮助。这一幕让他感慨万千,他强烈地意识到,只要医生为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全身心地付出努力,就终会让患者和家属感受到,并得到他们的理解。

        这样的抢救每天都有可能发生,为了给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心血管中心还专门开辟了“心肌梗死绿色通道”。为保证这一通道的畅通无阻,他所带领的团队,每天24小时,每年365天全天候处于听班状态。他还规定,所有人员接到急诊手术通知后60分钟内必须开始手术。在“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中,仅2011年,他们就完成急诊手术近400例,且绝大部分手术是在节假日或夜间进行的。

        从医20多年来,可以说,事业就是他的伴侣,科室就是他的家,病人就是他的亲友。他的目光从未离开过他专注的医学和患者。如今,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斗志在医学的道路上坚守着,潜心研究、执著依旧。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