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5次年会,日前在沈阳召开。全国80余所高校的17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卫兴华、吴宣恭、顾海良、逄锦聚、洪银兴、刘伟、李晓西、黄泰岩等出席了会议。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如何在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问题在此次年会上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主要观点如下:
处理好“三驾马车”的关系
王天义: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战略,而扩大投资需求的着力点在于优化投资结构。
黄桂田: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式应该是内需与外需并重,以外需导向为主。
李晓西:现阶段还是要内需和外需并重。
李慧中:作为大国,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永远都是以内需为主的。
谢地:我国要构建一种主要由消费引领,由投资、出口拉动配合的新的经济发展“牵动力”结构。
扩大内需的“瓶颈”与路径
沈坤荣:居民消费增长相对缓慢给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挑战,扩大居民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到新阶段后的客观要求,为此要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财税体制变革和推进官员晋升机制改革。
梁洪学:必须建立扩大国内消费的长效机制,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
“十二五”时期的收入分配和就业
乔榛: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在初次收入分配中劳动份额呈现出一个前期稳定提高、后期逐步下降的倒U型变动趋势,表明初次收入分配结构还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为此,在实现我国初次收入分配结构转型时,要加强国家调控中的劳动者保护。
蔡继明: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初次分配要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再分配要兼顾平等,提倡和鼓励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阶层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
“三农”问题的实质及如何解决
顾海良:“三农”问题实际上是经济问题在社会、政治领域的延伸,只有从经济政治社会综合的角度才能找到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
陈银娥: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总体上对农民收入具有有限的促进作用,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民收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投资却存在抑制作用,交通通讯基础设施投资除西部之外也都对农民收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刘灿:必须构建一个合理并能提供有效激励的财产权制度,使农村居民拥有真正的土地财产权利,而改革的方向应是集体所有制框架内农民“产权”的回归。
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
陈飞翔:我国正处在出口产业升级以量变积累方式引致要素禀赋质变转型的特殊时期,应当努力推进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以从根本上形成出口增长与结构升级之间的良性互动。
林木西:在欧盟、北美和亚洲(主要是东北亚)“三足鼎立”的大格局中,要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促进东北亚区域合作和我国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
稳增长与保增长
严法善、高波、葛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税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有利于抑制房地产投资需求和打击房地产投机活动,促使房地产使用效率的提高。
洪银兴:当前把通货膨胀看得过于严重,这可能影响下一步的发展,应适当放松宏观调控的力度。(林木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