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07日 星期二

    点亮局开·十二五规划实施(七)

    2011:水利发展里程碑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07日   01 版)

        春节刚过,湖北省天门市引汉灌区的冬春农田水利建设现场已是如火如荼:伴随挖掘机的阵阵轰鸣,一只斗状铁爪猛然扎进泥中,起落翻转间,满是淤泥的枯水塘便留下坑洼一片。挖掘机身后,一台推土机,正在加大马力将淤泥推送到塘埂……

        这是当前全国各地冬春农田水利建设高潮的缩影。在中央先后出台聚焦水利一号文件、召开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背景下,刚刚过去的2011年成为我国水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国农田水利建设高潮迭起,迈上新台阶。

        水利上层次才能护航“八连增”

        “以前灌渠长年淤塞,旱了浇不上,涝了排不出,农机进不来,一亩水稻只能产七八百斤;如今有了这水泥渠、铁闸门,水大不怕淹,天旱也不愁蓄不到水了,望天田真正成了吨粮田。”渠首工程的修建,让江西高安市邓垅村村民邹道义打心眼里高兴。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那满镇新立村番茄生产基地,田间地头铺满了一根根拇指粗的滴灌水管。田阳县水利局局长农海介绍,基地的滴灌设施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控制滴灌流量和速度,不仅提高肥料利用率,还有效节约了水资源。

        “有收无收在于水”,这句农谚道出水利对于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实现历史罕见的“八连增”。“去年发生了北方冬麦区、长江中下游、西南地区等3次大范围严重干旱,由于农田灌排设施充分发挥效益,与历史上同等旱情相比,农田受旱面积减少近6成,为大灾之年大丰收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和保障。”中国灌溉排水专家、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新当选的国际灌排委员会主席高占义教授说。

        来自水利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1月底,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098.6亿元、农民投劳11.7亿个、完成土石方量34.9亿立方米,均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其中17个省份完成投资超过投资计划的50%。

        把疏通“毛细血管”作为大工程

        山西洪洞县又遇干旱,可曲亭镇逍洞村村民李生明没慌。自信来自农田水利配套工程,“田里的斗渠都打通了,能排能灌,啥时缺水啥时浇,方便得很!”

        作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县之一,洪洞县在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的基础上,投入2.58亿元,对全县1000余公里农田末级渠系进行维修加固,并进行田间林、路网配套,覆盖全县43万亩水浇地。 

        如果把水利工程比作人体的血管,直接通往田间地头的小农水工程就是“毛细血管”。

        以前每逢浇地,山东平原县恩城镇北十里铺村村民李令祥都要雇人装机泵,还要争抢水源,费时费力费钱;小农水工程的输水带通到农户田垄后,把农业用水送到每家每户地头上。现在,他家浇地采用的是一张射频卡,把卡片往田头的刷卡器上一插,出水口就涌出了清水,就近接一个水管,中途没有半点浪费 ,水就直接流入了麦田。

        瞄准农田水利薄弱环节,把疏通“毛细血管”作为重要工作。2011年全国安排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126亿元,带动地方投入200亿元,其中111亿元用于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以高效节水灌溉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启动了第三批40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重点县扩大到1250个,并开始向牧区大县延伸,项目完成后预计可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55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132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3亿公斤,可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300万亩,新增节水能力39.5亿立方米。

        (本报记者 何 平)

        基层故事

        今年地里“不差水”

        多日阴雨绵绵的南国广西乍暖还寒。记者在田阳县那满镇新立村共联屯田间看到,2000多亩俗称“圣女果”的小番茄长势喜人。

        “瞧,棵棵都花芽饱满,今年一定是个好收成!”42岁的村民马正规赶着给番茄绑枝。“往年种下番茄基本不怎么管,也就能保个本,今年的情况不同了。”

        去年11月竣工的现代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一条条渠道把清水引到了地头。“浇地时间节约了一半。”马正规让记者看地头的膜下滴灌设施:一条条白色薄膜覆盖在地上,一根根塑料水管分布田间,水和肥料顺着水管流到番茄根部,按需浇给每株番茄。地里“不差水”,加上跟村里的“圣女果”合作社学到了种植技术,他觉得很有干头。“一亩小番茄的产量在5000公斤左右,按每公斤3元的收购价格来计算,每亩地的收入在1.5万元左右,收入相当可观。”马正规得意地说。

        田阳县水利局局长农海告诉记者,田阳县光温高,而且常年无霜冻,高温少雨,是天然大棚,加上从以色列等国家引进了无公害种植技术,现在这里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种植小番茄基地之一。

        本报记者 何 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