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严红枫 通讯员陈云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里红妆”打造成博物馆,成了知名的旅游文化产业品牌;泥金彩漆工艺“镶嵌”到精美工艺品上,供不应求;清刀木雕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投入重金开发“非遗”,让“非遗”现产业化曙光,去年有超过千万元的“非遗”产品走出国门,畅销海外。
“要通过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运作的二元互动和良性循环。”宁海县县委书记卞吉安说。为了破解“非遗”传承和发展难题,近年来,该县积极探索“非遗”产业化路子,成立了“非遗”保护办公室,对县内30多个“非遗”项目制订针对性的保护方案,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扶植和引导非遗项目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非遗’产品的市场潜力很大。”该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才良第一个尝试将有1000多年历史的“非遗”清刀木雕技艺产业化。产品投放市场短短几年,清刀木雕传承人发展到了50多位,年产值超1200万元,如今日本七成以上的寺院藏有黄才良公司的清刀木雕作品。尝到甜头后,黄才良又对国家级“非遗”泥金彩漆工艺进行了挖掘整理,并“嫁接”到工艺品上。
“非遗”巨大的产业化潜力受到了宁海民间资本的关注,“十里红妆”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吸引了1.5亿元的资本投入,“十里红妆”新博物馆接近完工,“十里红妆”产业发展集团也即将成立,汇集“非遗”作品的东方艺术博物馆也将开始建设。
“非遗”产业化带出了一方产业,也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很多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人的队伍中。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与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合作,让老技师走进课堂传授技术,受到学生的欢迎,该校还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宁海家具协会制订了老艺人保护计划,并着手培训年轻人,目前该项计划已经启动。据宁海有关部门统计,今后五年,宁海县的“非遗”产业化计划有望培训千名“非遗”传承人,创造数千个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