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揭晓的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袁隆平院士主持的“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突破900公斤”上榜。从“三系(品种间杂交)法”到“两系(亚种间杂交)法”再到“超级稻”,从亩产400公斤到600公斤再到900公斤,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领衔的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科研团队,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是国内外第一家杂交水稻专业科研机构,自成立以来,团队的科研活动始终围绕杂交水稻育种,进行高产、优质、多抗三系、两系法杂交水稻新组合选育,并开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杂交水稻分子育种、转基因技术等一系列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
1970年11月23日,袁隆平和助手在海南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找到一株雄花败育株,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为三系配套找到了突破口。
1972年,袁隆平与同事们一起率先育成我国第一个实用水稻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二九南1号”;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恢复系,至此,三系配套难关全部攻克,一举奠定杂交稻从理论到现实的基础。
1974年育成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究出一整套生产杂交种子的制种技术;1976年开始,三系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每亩增产20%左右。
杂交水稻震惊了全世界。
三系杂交水稻的成功,举世欢呼。
“三系法”虽然大幅度增产,但也存在着配组不自由、种子生产环节多等不足。于是“中心”决心开展新的攻关,提出了育种方法从三系到两系再向一系迈进的战略设想。1987年,“两系法”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领导全国16个单位开展协作攻关。通过艰苦而漫长的实验,“两系法”最终迎刃而解。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
1996年,我国启动了“中国超级稻研究计划”。经过5年攻关,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以上;2004年,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2011年4月,超级杂交稻海南试种基地传来喜讯,亩产预计突破900公斤;2011年9月,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对杂交稻“Y两优2号”108亩高产攻关片进行现场测产验收,验收结果为平均亩产926.6公斤,标志着我国的超级杂交稻第三期亩产900公斤攻关取得重大突破。
三系杂交水稻和两系杂交水稻研究陆续取得成功,使我国稻谷亩产提高20%,经大面积推广后,为解决国人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今天,中国杂交水稻已走出国门,正为解决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缺粮问题发挥作用。至今,已有东南亚、南亚、南美、非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研究或引种,种植面积达150万公顷,增产效益十分显著,被世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本报记者 龙 军 唐湘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