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新平来了。这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著名哲学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带来他刚刚出版的六本书,送给了每一个来听讲座的人。
1月的一个下午,建国门贡院东街僻静的胡同里,“贡院学人沙龙·新年读书会”如期举行。风有些大,天有些冷。人们还在假期中。
“新年伊始,有这么多朋友来社科书店参加读书沙龙,真是很感动。”卓新平的讲演就这样开场了。
面对静静期待着的听众,他精心准备了讲稿,讲的不是他的专业宗教学,而是《营造读书氛围 为重塑中华之魂提供气场》。请的人不多,有社科院机关的,有军人,有媒体的记者,有普通教师,也有社科书店附近的居民,按沙龙主持人社科院日本所所长李薇的话说,是“代表性很强,各界都有”,但小小的社科书店还是被挤得满满的。2010年开始举办的社科书店读书沙龙,总是这么有人气。
“这些天发生的一些事情,使我联想起自己在学术层面的许多所闻所感。一是媒体报道中国大陆近些年来已有上万家书店倒闭,二是最近在上海听说复旦大学的哲学教师张庆熊先生面对室无一人的教室而震怒,因为本应听他课的30多位武警学员为了给电影《色·戒》男主角在复旦演讲的场地维持秩序而集体缺课。我们中国今天的物质生活确实已好了很多,国民生产总值也占到了世界第二位,但我们的民族魂在哪里?我们的精、气、神是什么?”卓新平的发问,叩响在现场每一个听众的心上。
“对此,好像没有太多的人在关注,而对之较真儿的人则更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号召我们要弘扬中华文化,推动文化发展和文化繁荣。但我担心的是人们好像把重心转向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心,而真正开始风行的也主要是通俗文化、功利文化,至于具有精神底蕴、思想深度的文化追求却尚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尽管今天的读书风气受到了网络文化、网络阅读的冲击,但整个社会的读书兴趣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虽有号召社会读书的呼喊,其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对读书的社会关注从宏观来看也很少很少。”
“今天的社会转型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回归、灵魂重塑的难得机遇和关键时刻,因此我们的社会媒体和大众舆论应该被引向对全民读书的提倡及拯救,而不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具有‘煽情’特点的吸引大众参与、甚至倾心于娱乐‘选星’、‘创星’和‘捧星’的宣传上。可以说,我们要想真正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和精神境界,能够自豪、且具有竞争力地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则有必要呼吁、号召全民读书,让社会营造出积极的读书氛围,尤其是让越来越多的人读高雅之书、学术之书,以便能为重塑中华文化之魂、体现我们的文化自知、自觉和自强提供必要而有利的气场。”
大家的手上,是卓新平送的六本学术散论:讲演集《学苑漫谈》,序文集《以文会友》,随感集《心曲神韵》,对话集《间性探幽》,人物集《西哲剪影》与调研报告《田野写真》。他说,这些书反映出自己学术生活的一个侧面,揭示出看似苦、累或复杂的学术活动给自己带来的一种乐趣、充实和收获;或许,这也说明学术应从点滴做起,同样能在这些点滴中折射出学术的觉悟和真谛。“通过这些散论的表述,我得以把自己零碎的做学问时间连成一线,使我的读书、谈书和写书乐趣串在了一块儿。”
“今天的文化发展及文化繁荣,其核心应是弘扬文化精神,关键在于找回中华文化之魂。为此,中国的读书人群体必须坚持并力争扩大,我们的书店应坚持为中华民族提供精神驿站和思想家园,使我们的文化创新努力能不断得到知识的调适和充实,能够思域开阔、博采众长。”
夜幕降临,卓新平的演讲还在继续。听众的脑子里,酝酿的是自己的发言。
(本报记者 庄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