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17日 星期二

    最不像记者的好记者刘彤(上)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17日 04版)
    刘彤在采访途中。  本报通讯员 宋喜梅摄

        1月4日,中央、省、市各大媒体汇聚丹东鸭绿江宾馆,主持人在介绍来宾时,刚点到刘彤的名字,丹东广播电视台记者刘彤“嗖”的一下站了起来,与此同时,对面也站起来一个女孩——原来,采访团里也有一个刘彤。男刘彤立即大窘,满脸绯红。

        刘彤就是这样,羞涩、沉静甚至有点木讷。然而,只要到了新闻现场,举起手中的话筒,他就会变成另一个人,妙语连珠,滔滔不绝。

        有人说,他最像记者,又不像记者;也有人说,他最讲究,也不讲究;还有人说,他最上进,又不上进。循着这些谜团,元旦刚过,记者就来到丹东刘彤简单得有些空旷的家,简陋得有些寒酸的办公室,以及他无数次跑过的大街小巷,力争还原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刘彤。

        刘彤的“像”与“不像”

        “那年夏天,听说刘彤要来社区采访,我就到门口去等。过了不一会儿,看到一个人骑着个红色的破自行车,车筐里放着个破尼龙绸包,里面放着一个话筒和一把伞,满脸是汗就骑过来了。我心里想,这哪像个记者啊。”提到刘彤,振兴区站前街道华夏村社区书记周波率先打开了话匣子,“一年时间,在刘彤的协调下,社区里的马路市场得到了整治、自来水管漏水问题得到了遏制,大板楼安上了玻璃,800多户居民供暖问题得到了解决,居民们终于认定了:这才是一个和老百姓心贴着心的好记者。”

        刘彤今年47岁,两鬓已经有些花白。居民们反映,他那辆自行车已经骑了12年,除了铃不响其他地方都响。

        “我更习惯于骑自行车走在大街小巷上,一来锻炼,二来随时发现市民身上的闪光点。多年来,我的许多采访对象都是马路边、胡同里的小人物。”刘彤说。

        于金燕,在丹东中心医院附近卖鸡蛋果子。刘彤骑车采访正赶上了中午吃饭的空当,就花2.5元钱买了她一根鸡蛋果子。边吃边聊中了解到,她靠这个小摊支撑起了全家的生计,供儿子上大学。刘彤很感动,采访报道她的同时,还给她一个建议,用“金燕”做招牌,再穿上白大褂,摆上鲜花,这样,既讲卫生,又显得有品位。果然,随着小录音通讯《鸡蛋果子摊出的幸福生活》的播出,“金燕”鸡蛋果子“火了”,买的人排起长队,月收入达到3000元左右,孩子顺利念完了大学。

        近距离接触老百姓他还觉得不够,2009年夏天,他又尝试着“零距离”。为了亲自体验城市掏粪工的工作状况,三伏天,刘彤换上一双布底鞋,穿了一件长袖衫,挑起两个粪桶,跟着挑粪工,深一脚浅一脚走过坑坑洼洼的小路……一干就是大半天。他告诉记者:“我的这次体验报道《挑粪工的苦与乐》播出后,得到丹东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今年,在城区彻底消灭旱厕,已被列入政府为百姓办的十五件实事之一。你说我这粪挑的多带劲。”

        从此,这种体验式采访成为刘彤工作的常态。他说:“我就是想把自己真实的体验过程传递给听众,同时也把记者由衷的赞美送给普通的劳动者,在普通老百姓和政府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共建和谐美好社会的桥梁。”

        刘彤的“讲究”和“不讲究”

        “刘彤是个讲究人,也是一个不讲究的人。”宽甸满族自治县青椅山镇原广播站站长朱克昌开门见山一句话,说得记者们一愣。

        “下乡采访时,讲究现场感、讲究新闻真实性,能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替采访对象考虑,这方面,刘彤确实很讲究。”朱克昌话头一转,说起了刘彤的不讲究,“有一次刘彤下乡采访,为了显得重视,我特意找来一位领导作陪,可刘彤匆匆填饱肚子,拎起采访包就走,弄得领导坐在桌上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很没面子。”

        “我也知道记者下去了车接车送、有吃有喝风光,但我真的腾不出来那么多工夫。”刘彤说。为了提高采访效率,躲开“饭口”,在丹东市内及郊区采访,刘彤都把时间约定在早上或下午一上班的时候。

        刘彤的同事葛丽杰告诉记者,2005年刚来电台,她就听说过刘彤这个人,说有一次他到农村采访,为了真实再现现场的声音,掉羊圈里了,弄了一身羊粪。当时,只把这些当成一个笑话。后来,她成了刘彤的徒弟,才意识到这恰恰是师傅的可爱可敬之处。

        采访对象约去采访,他从来没有问过“怎么走啊!”他觉得这就是在暗示对方出车;即使对方让他打车,并提出给报销,他也从没有打过一回车,宁肯自己起早贪黑,也不给人家增加负担。

        按电台规定,有重要采访任务可以要车,可刘彤一次也没要过。1999年秋天,刘彤到宽甸县长甸镇采访,得知河口村农民通过互联网销售当地特产燕红桃时,便急忙要去现场采访,当时镇政府的车都不在家,这让宣传委员很为难。刚好,有一辆拖拉机要去河口村附近送货,刘彤当即谢绝了镇领导安排午饭的好意,一脚登上了农民兄弟的拖拉机。散发着泥土芳香的《互联网上卖鲜桃》,在年度省政府广播奖评比中征服了全体评委,获得新闻类节目一等奖。

        (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 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