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投票通过并颁布《ISO 18186:货物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国际标准。这一系统由上海国际港务集团高工、全国劳模包起帆领衔研制,是物流、物联网领域第一个由中国专家发起和主导的国际标准,也是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上升为国际标准的典范。
十年研发,五年“申标”,包起帆及其领衔的团队以执著创新、百折不挠的精神,让重要国际标准“花落中国”,彰显着中国职工的创造伟力。这既是中国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标志性成果,也是激发创新型国家建设热情的重要时刻。
“阳光物流”成正果
长期以来,集装箱被私自开启、夹带违禁品和偷渡人员,以及无法获知实时方位等问题一直困扰业界。十年前,电子标签(RFID)技术刚刚进入实用阶段。上海港务集团高级工程师、全国劳模包起帆敏锐意识到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提出了用电子标签技术来监控集装箱物流安全,并把互联网技术、无线数据通讯技术融入其中。
包起帆告诉记者,党和国家对这项研发工作十分关心重视。项目是在企业开展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的活动中萌芽产生的,得到了各级工会的鼎力支持。随着成果价值的逐步显现,项目得到了科技部、交通运输部及上海市各部门的大力帮助,并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国家信息化示范项目”。
经过反复的实验改进,包起帆团队终于研究成功了“基于物联网的集装箱物流全程实时在线监控系统”。通过RFID技术,系统能实时记录集装箱运输中的箱、货、流信息,让全球货主及相关人员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箱和网络查询来实时掌控货物的动向,追溯物流全过程各节点的时间、地点和不安全事件,从而清晰地界定责任者,让客户能适时调整供应链计划,真正实现了“阳光物流”。
2008年3月10日,国际上第一条安装智能电子标签的上海—萨凡纳中美集装箱运输示范航线正式开通。自那时起,项目经历了中国—美国、中国—加拿大、中国—日本等多条国际航线以及国内重庆—上海长江航线、九江—上海危险品航线等应用考验,在众多物流监控企业得到推广应用。其核心技术获得了中国、美国专利,并在2009年形成了中国国家标准。
用户的体验是一块“试金石”。多年来,上海逸城公司应用货运标签系统对其代理的货物进行监控。2009年8月14日上午,公司发现监控的10个箱子中有1个在运输途中被打开。经查实,该箱缺损1.4吨货物。电子标签系统为追溯货物运输的责任界定提供了有力证据。
百折不挠为“申标”
有了技术创新还只是第一步。“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标准。只有把创新成果形成国际标准才有真正的生命力,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产业化,登上国际舞台。”包起帆说。
从2007年起,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主导下,包起帆团队积极地向ISO递交有关制定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标准的提案。
此前,在世界港航界标准的制定中,欧美国家长期把持着“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尽管中国已经是集装箱港口吞吐量世界第一大国,集装箱海运量世界第一大国,集装箱制造量居全世界产量的90%以上,但在国际标准的制定上还是空白。
国际标准的制定远非一帆风顺。包起帆团队从2007年4月釜山会议上提出标准提案的设想,到2008年4月汉堡会议正式提出标准提案;从2009年5月第一次中国提案遭到投票否决,到2009年上海会议峰回路转;继而在巴黎会议、华盛顿会议、圣地亚哥会议上与各国代表反复较量,标准草案从认识、否定、再认识、逐渐理解、不断完善,直至如今ISO/FDIS 18186投票通过,标准的制定经过了一系列曲折而又艰辛的历程。
“事实证明,领衔国际标准的制定不是高不可攀的,但是必须具备敢于出击、百折不挠、高度自信的精神。”包起帆对记者说。
“中国职工有力量”
有人问包起帆:“老包,你的外语不好,为什么外国专家就能认可你的提案?”
包起帆回答说:“我们不靠别的,就靠求真、务实。”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包起帆就已经是闻名全国的“抓斗大王”;如今,他又成了集装箱相关产业的“国际标准之父”。包起帆领衔国际标准制定的实践,是中国职工不断发挥聪明才智的典范,也是中国由制造大国积极向创新强国转型的一个“缩影”。
“中国职工有力量,我们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ISO 18186:2011国际标准的成功制定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包起帆说,“我相信,‘包起帆’能够被复制。你可以没有学历、没有资历、没有背景,现在还从事着平凡的劳动,但只要努力学习、爱岗敬业、用心做事,就能够在创新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总工会主席钟燕群评价说,包起帆用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印证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包起帆的成功经历,为许许多多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平凡工作的职工们树立了榜样。”
(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杨金志、贾远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