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产电影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在全方位、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国产电影作为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担负着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使命。2011年国产电影很好地发挥了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票房和口碑也验证,2011年叫好又叫座的国产电影,无不是“文化自觉”地生动体现。
主旋律题材作品立功擎旗
201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年纪念,以此为题材的电影作品大量涌现。其中,《建党伟业》和《辛亥革命》两部作品,表现尤为突出。
《建党伟业》将近90年历史波澜和上百位风云人物浓缩进2个小时的电影里,还原了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风貌。编导以深厚的历史底蕴,使人物、情节、冲突引人注目。该片画面质量精美,剪辑利落而多变,场面宏大震撼。《辛亥革命》是第一部从人文视角全景式反映辛亥革命的史诗巨片。影片由知名导演张黎执导,拥有63个完整人物角色,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生动刻画了孙中山、黄兴、徐宗汉、秋瑾、袁世凯等历史人物,展现了一幅雄壮的、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
这两部电影在对历史回顾的同时,为观众传递了信仰与精神。精良的制作,体现了创作者的良心与使命感。此外,《秋之白华》、《杨善洲》、《守望天山》等一些作品也带给了观众不同的感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中小成本电影惊喜不断
2011年,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带给我们太多的惊喜,打破了中国电影长期以来“大片”一统天下的局面。《岁岁清明》、《将爱》、《武林外传》、《观音山》、《钢的琴》、《失恋33天》等中小成本电影的热映与热评,为国产电影的制作指出了新的方向。
投资不足1500万的国产电影《失恋33天》,创造了近3.5亿票房的成绩,看齐当年《泰坦尼克号》的票房,堪称是本年度中国电影最大的黑马。这部80后班底打造的关于80后的爱情片,以其“接地气”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大青年群体的共鸣。电影《岁岁清明》以小人物、小角度承载了大主题、大事件,唯美的风格,悲情的表达,做到了以小胜大,赢得了业内好评。
为鼓励中小成本电影的创作,推动其健康快速发展,2011年的金鸡电影节首次设立了“中小成本影片奖”。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认为,中小成本电影的意义并不全在于市场价值,而是在于它们对电影产业的创意性的引领,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类影片具有开路作用。它们为电影工业提供活力,促进整个工业的良性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大片和中小成本影片之间互补互动的关系,使它们各自存在并且良性互动才能健全电影工业,才能满足观众的差异化需求。
商业大片雷点多,亮点少
《新少林寺》、《关云长》、《战国》、《画壁》、《白蛇传说》、《倩女幽魂》等多部大制作影片,虽然各有各的噱头,但均未达到预期的轰动效应,所谓“视觉盛宴”,观众不但不买单而且还提出了诸多质疑。
这些影片拥有大魔幻、大战争等宏大元素,特效制作也无不精良,但题材大批重复、剧情漏洞百出、人物苍白无力、台词空洞无味,观众从中只看到一个又一个“雷点”,却看不到任何“亮点”。这些商业大片的失败,也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大片不能单靠制造大场面、高科技等博观众眼球。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日益成熟,商业元素的拼凑,不可能触动观众的心灵。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鸿教授表示,大片的危机恰恰说明,中国电影依靠一两部影片支撑的金字塔结构正在转变为一个更稳定的梯形结构,“以主流大片为支柱、类型片为基础、中小成本影片为补充的影片生产格局正在逐渐成形。”
贺岁片从娱乐到养心
2011年岁末档,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徐克的《龙门飞甲》和尔冬升的《大魔术师》等贺岁大片云集。此外,徐静蕾的《亲密敌人》、叶伟信的《开心魔法》、黄真真的《倾城之泪》也各具看点。
《金陵十三钗》通过展现南京大屠杀中一个教堂里伤兵、学生、妓女、外国人在战争面前的人性之美,引起华语世界,乃至全球范围对战争、对法西斯行径、对日本反人类的侵华罪行的批判和声讨。
徐克留给观众太多的武侠梦。这部《龙门飞甲》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IMAX3D武侠电影。在3D技术的使用下,功夫武侠效果的全新突破成为了武侠迷们又一个追梦的起点。
贺岁片发展到今天,已经从单纯注重喜剧形式、注重节日气氛本身,向深刻向厚重、向多元化、多类型发展。这也标志着中国贺岁电影已经从娱乐至上走向了滋养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