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09日 星期一

    岭南英雄正年少

    作者:严德勇 徐纲领 张科进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09日 11版)

        这是一群青涩未褪的年轻人,交出的却是一份夺目的成绩单:10年间,他们获得200多项科研技术成果,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0多项,36项成果被总部列装全军——广州军区某部科技装备处青年人才群体,出手就令人刮目相看。

        一位“小丫”的惊人突破

        那年,总部下达一项投资千万元的“某远程网络系统”全军重点课题。尽管广州军区某部科技装备处“精兵强将”众多,但因关键技术无法解决,这课题成了“烫手的山芋”。就在此时,一个梳着“马尾辫”的姑娘站出来——28岁的上尉江旻舟刚读完硕士,大胆提出:“能不能试试用更新的信息化技术来解决难题?”这个提议,让进入“死胡同”的课题峰回路转。领导马上决定由江旻舟担纲课题组长,重组攻关队伍。由她挑选出的平均年龄仅24岁的课题组成员,经300多个日夜闯关成功,一举摘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某远程网络系统”重点课题的突破,大大激励了这个处的年轻人。

        大专毕业的陈建文,原本是临时抽到课题组打“下手”的。对新知识强烈的求知欲和理解力,还有极强的动手能力,让陈建文很快成为课题组主力。如今,他已是处里为数不多的软、硬件样样行的“通才”。

        “这群不怕虎的初生牛犊,带来科研项目爆炸性增长”,某部科技装备处政委胡富辉说:“许多过去想干不敢干的课题,在他们主导下立项开展;还有不少从未涉足的科技新领域,也被他们开发出来。”眼下正在攻关和搞预研的课题,就达72项之多。

        两个“学子”的默契配合

        杨于村与江旻舟毕业于同一所大学,先于江旻舟毕业,出成果和成名也比江旻舟早。最让人震动的是,“十五”期间总部立项的一个重大课题,众多专家无法破解,杨于村竟凭一己之力攻克了。所以,江旻舟一直尊她为“杨姐姐”。

        2009年底,杨于村博士毕业回到科技装备处,当年的“小师妹”江旻舟已是处长,成为她的领导。有人担心:“一树难栖两凤。”而她俩很快用行动消除了这种担心。杨于村视名利淡如水,江旻舟则尽心竭力支持“杨姐姐”。她组成最强课题组供“杨姐姐”调遣。在“杨姐姐”带领下,一度陷于绝境的某课题一路高歌,仅用2年就摘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

        3个“之一”的良性循环

        那年,这个科研人才群体中的一位“拔尖女”,突然要求辞去科长职务去读博。一时间,各种猜测纷至沓来:有人说她工作不顺;有人猜她受高薪诱惑。这让她备感委屈:“我不过是想再‘充电’而已……”部队党委认为,再优秀的人才也要调节精神和身体,若让她像弓弦,年年紧绷着,总有一天会拉断!他们批准她辞职读博,让她利用这段时间补充知识,调理身心,处理个人生活问题。无独有偶,青年科研骨干陈建文也提出读研申请,而一项军队重大科研课题正启动,他是公认的骨干人选,这让陈建文左右为难。“用人不能太重眼前功利”,部队党委主动上门做工作,让陈建文放下顾虑去读研。

        部队党委在人才培养使用上的科学态度,使这个青年人才群体充满生机活力。目前,该部已形成“三分之一的人课题攻关,三分之一的人参观见学,三分之一的人去读研充电”的制度,实现工作学习和能力升级的良性循环。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