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伯和依姆,新鲜不新鲜:城里大专家、村里‘田秀才’,谈的都是它——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这是眼下流行在福州街坊里巷的一段快板书,说的是当地宣讲六中全会精神的盛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以来,福建省精心组织各地做好面向基层的宣讲工作,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百姓,大家一起谈体会,说畅想。截至目前,全省各地共开展各种形式宣讲活动1.2万多场,直接受众超过100万人次,在八闽大地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
四进基层当好“宣传员”
“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产品?”“农家书屋的书籍合农民的胃口么?”“怎样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着这些问题,11月1日,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袁荣祥专程来到泉州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与农民面对面交流,宣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听取大家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建议。座谈会上,话筒更多的是交到了农民手中。
把宣讲六中全会精神作为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的一次生动实践,福建省委领导和省委宣传部等部门领导先后带队“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高校”,在面对面、心贴心的沟通互动中,把宣讲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在“四进”活动中,宣讲团认真倾听基层声音,强化百姓视角,让每一场宣讲都契合听众心声。宣讲活动深入基层的过程,也是直面问题、回应关切、解疑释惑的过程。在福建师范大学和莆田市,宣讲团围绕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保护传承传统剧种等问题,既生动讲解,又认真回应,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解答了大家的困惑,增强了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信心。
四个结合搭建 “大舞台”
周五晚上,一堂名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专家主题讲座亮相颇受知识界欢迎的“东南论坛”;与此同时,在古田县黄田村的“农家书屋”,由村文化协管员张罗的“六中全会连着咱们村”群聊会也是高朋满座。在宣讲过程中,福建积极拓展各类宣传平台,各种文化阵地联动,推动全会精神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传播。
把高端论坛与百姓讲坛结合起来。办好“百场社科专题报告会”、“海西大讲堂”、“东南论坛”等品牌论坛,邀请知名学者解读文化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同时把舞台交给群众,多形式、高密度、成规模地开展市民讲坛、村官讲坛等活动,使整个宣讲活动既有高品位、专业化的高端论坛,又有“土专家”、“田秀才”的百姓说理。
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起来。发挥传统媒体主阵地作用,推出一批深度报道和言论评论,使全会精神落地基层、走近百姓。
把文化阵地与农村“三堂”结合起来。发挥好农村祠堂、庙堂、废旧礼堂“理论学习角”的作用,抓住节庆、圩日等时机,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进农家”活动。
把社会宣传形式与理论进基层结合起来。尤溪县创作有关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文艺作品,把全会精神融入尤溪山歌进行传唱;泰宁县通过采用编排晚会、知识竞赛、书画摄影展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各地还充分利用好宣传栏、标语、墙报等社会宣传形式,组织展览展播展映活动,把文化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编成小段子、小册子、小诗歌、小戏剧,在城乡广场、农家小院、田间地头广泛传播,使基层群众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
四支分队恰似 “轻骑兵”
“‘走转改’与宣讲相结合,使我们在基层更加深了对六中全会精神的理解。”刚刚结束在龙岩老区的宣讲采访活动,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总经理陈文广深有感触地说。为扩大宣讲覆盖面和渗透力,福建省组建媒体、理论、文艺、业余四支宣讲小分队,以群众观点、群众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灵活机动地进行宣讲。
中央驻闽和省主要媒体采编人员,结合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赴龙岩老区开展宣讲采访活动,引导大家投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
各级党校、讲师团、社科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理论骨干,深入基层开展“菜单式、点播式”宣讲,推动全会精神入耳、入脑、入心。
各级文化单位深入开展采风活动,运用快板、小戏、舞蹈等进行演出,推动全会精神的具体形象化。福建人民艺术剧院、芳华越剧团、艺术职业学院等开展汇报演出100多场;泉州、莆田、南平等地组织文艺小分队进基层,既宣传了全会精神,又展现了文艺创作丰硕成果。
充分调动离退休干部和教师、文化志愿者、农村文化能人等的积极性,发挥全省1.4万多名村级文化协管员扎根基层的优势,组建百姓宣讲团、“五老”宣讲团等业余宣讲队,进村入户开展宣讲活动,推动全会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只要准确把握群众愿望,切合群众需要,就一定能把全会精神宣讲到群众心坎上。”回顾这段时间以来的宣讲活动,福建省委讲师团副团长肖荣这样总结道。
(本报记者 高建进 本报福州12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