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5日 星期一

    我军建设研究型医院系列报道①

    人民为什么以命相托

    ——解放军总医院等大型医院建设纪实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5日 01版)
    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群体。孔令占摄

        一位肝癌患者,跑遍全国多家大医院,求医无门。

        有人指点他:“实在不行就找解放军。你去‘301’吧!”

        果然,解放军总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刘荣,成功为他做了手术,实现了他的愿望——“再活五年,看到儿子上大学”。

        这样的事例,在军队各大医院俯拾皆是。人民群众将解放军医院当成救死扶伤的最后希望。

        “实在不行就找解放军”,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

     响当当的品牌

        身陷沉疴的患者,他们“找解放军”,热切的目光,投向医学圣殿穹顶光芒四射的明星——解放军总医院、西藏军区总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武警总医院等大型部队医院。

        解放军总医院,坐落在北京西四环,曾经是军委直属机关医院,1954年改称为“解放军301医院”。由于“301”这个数字简单易记,更因为她曾担负特殊的医疗保健任务——多少功勋卓著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元帅将军和人民功臣,多少基层官兵和劳动者,在这里受到精心有效的治疗。尽管几十年来医院名称几经变化,但老百姓还是习惯于称呼“301”。

        “301”,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一种信赖。

        这是一艘名副其实的“医疗航母”,堪称举世无双。“301”的年门诊量380万人次,年住院收容量超过10万人次,手术量超过5.8万台次。如此规模,每年还在以20%的数量递增。

        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2004年,“301”这个“巨无霸”医院果断鸣笛起航,走上创建现代化研究型医院的征程。目标:“军队全面领先,国内整体一流,世界先进行列”。

        来自河北怀安县柴沟堡的小伙子王福星,明显感到301医院与他走过的多家医院不同。2011年12月1日,已是晚上8点40分,作为一个非急诊患者,他还能做检查和化验。持诊疗卡往机器里一刷,不消几秒钟,化验单就“跑”了出来。“嘿,这么快!”小伙子略感惊讶。更让王福星惊讶的是,连取药都不用排队。王福星说:“以前我最怕到医院看病,挂号时间长,检查、取药时间长,交费时间长。现在好了,看病再不用排长队了。”

        方便群众,只是“301”创建一流现代化研究型医院的一个侧面。

        来自河南7岁的小斌斌,右腿患股骨头坏死,入院第3天做了手术,两天后就出院了。斌斌爸爸喜出望外:“没想到手术做得这么快、这么好!”

        小斌斌手术安排得这么快,得益于“301”实行的“临床路径”规程。

        “临床路径是一种医疗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流程,就像个课程表,要求你按时把每天的功课完成,不能有遗漏。”小儿外科主任李浩宇说。“从患者入院第一天起,每日做什么都有严格规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现在每天可完成8至12台手术。” 

        走上建设研究型医院的短短几年,“301”就在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诊治与高龄危重病人的介入治疗、精准外科手术、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颅底和脑深部肿瘤的诊疗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开展战创伤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系列研究、全机器人技术推广为支撑点微创技术研究、危重烧创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在这家医院,出、入院诊断符合率达99%以上,住院病人抢救成功率达90%以上,治愈好转率达98%以上。医院每年开展新业务新技术250余项,形成鲜明的技术特色和优势。

        在“301”,每天都有“生死”考验。

        “求求您高主任,救救我丈夫吧!” 2011年1月17日,一位妇女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301”,恳求心血管外科主任高长青。

        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室巨大室壁瘤,心力衰竭……这位年仅31岁的患者被多家医院告知,因病情太严重,已无法手术治疗。

        “患者不手术治疗,生命不保。做手术还有一线生机,做!”高长青肯定地回答。

        室壁瘤手术一直是心脏外科非常有挑战性的领域,巨大室壁瘤手术的难度可想而知。

        高长青带领团队对患者病情进行详细评估,主刀为患者实施了极其复杂的室壁瘤切除等手术。患者术后第一天就拔除气管插管,第4天心功能已得到显著改善,不久康复出院。

        创新是最好的继承。肿瘤中心主任医师刘荣给自己定了一个近乎苛刻的目标——三个月就要在手术技术上有所创新。

        一位患者,需做胰岛素瘤手术。这种疾病肿瘤微小,手术当中需门静脉插管分段取血反复检测,术后并发症率高,没有医院敢冒这个风险。这种病经常伴随有低血糖发作,病人只能不停地吃东西,导致严重的病理性肥胖,非常痛苦。他多方求医无果,心灰意冷。

        刘荣苦思冥想,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应用腹腔镜超声探查和术中超声造影检查,病灶被轻而易举地找到。他还改传统的开腹手术为腹腔镜微创手术,手术历时仅1小时便将肿瘤顺利切除。

        目前这种手术在“301”已开展80多例,手术例数居全国之首。

        在301医院带动下,西藏军区总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武警总医院等32所师级以上医院,发挥人才密集、技术过硬、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全面展开研究型医院建设,通过临床医疗和基础研究的有机融合,在预防、治疗威胁人民健康的肿瘤、免疫、神经类等重大疾病的新业务、新技术、新药品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十一五”以来,获得重大创新技术397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占全国医药卫生系统的85.7%,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和军事效益。

        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部队医院用高技术为百姓服务的事例枚不胜举。

        河北省一个李姓妇女怀孕7个月突然出现上腹疼痛症状,当地医院诊断为“妊娠合并急性肠坏死、孕七月死胎”,对其施行了全小肠及右半结肠切除术。此后病人8个月,仅靠静脉营养支持,滴水未进,奄奄一息。

        看着她日渐枯萎的年轻生命,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专家组决定对其实施“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术”。由于小肠富含淋巴组织,肠腔内存在大量微生物,故而小肠移植最困难,长期存活率低。2007年8月6日,李姓妇女被推上了手术台,在黎介寿院士亲自指导下,成功进行了手术。术后生理功能全面恢复,现在可以一口气登上10层楼。

        23年前夏天的一个晚上,陕西省合阳县马家庄的村民王友仁夫妇在路边捡到一名刚出生的女婴,取名王娜。王娜患“先天性的双侧上颌骨缺失”症,上颌没有长出牙齿,吃饭都是父母和哥哥像喂小鸟一样,口对口地喂给她。 

        这种病,谁能治?找解放军试试看!2006年4月,王娜父亲几经周折带着王娜来到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求诊。面对如此罕见的面部发育畸形,专家们经反复讨论研究,制定了分三个阶段的序列治疗。2010年5月17日,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院长赵铱民教授,为“坑面女”王娜戴上漂亮洁白的假牙。至此,经过历时4年的分阶段治疗和爱心接力,受疾病折磨近22年的王娜,具有了正常人的咀嚼功能,露出久违的笑容。 

        部队大型医院声望日隆,以至于近些年地方召开医学研讨会,看不见军人的身影,主办方就会看到与会嘉宾疑惑的眼神:这个会议,是高规格的吗?

     创新伴随每一天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盛的动力源泉,也是军队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当今中国,医学迅猛发展,医院规模越来越大,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但令人揪心的是,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仍很突出。

        人民军队的职责不仅是保家卫国,解除人民群众的疾病痛苦,同样是他们奋战的目标。

        2004年,301医院找到了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钥匙——建设研究型医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中国工程院院士卢世璧高度肯定“研究型医院”的做法。他们说;“研究型医院总结了我国大型医院60多年来建设发展的经验,汲取了国内外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成功经验,顺应了世界生物医学发展的最新趋势,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和实践。”

        “建设研究型医院体现着‘以人为本’科学思想的光芒。”总后勤部副部长秦银河说。“研究型医院其最核心,就是通过科研创新与临床诊治的深度融合,把对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成果,加快转变为医疗诊治的新技术新方法,并以精细化个体化的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在解放军总后勤部推动下,我军打响了一场建设研究型医院、大规模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战争。

        战役从两个方向展开——

        变数量规模型为质量效益型。

        301医院肾脏病科,初期医生少、病床缺。如何为众多肾脏病患者服务?科主任、院士陈香美坚定地选择不增加病床,不扩大医生队伍,走研究型科室、研究型人才发展之路。在她带领下,这个科室从8000余例肾活检病人的临床、病理、基因数据入手,缜密研究,发现凝血纤溶活化与血管紧张素II活化,均促进IgA肾病发展的秘密。根据这个发现,他们研制成功慢性进展性肾病新药(肾乐胶囊),总有效率为66.7%,疗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今,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单位,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其成果,惠及全球亿万患者。

        变经验治疗型为转化医学型。

        在西藏高原,病人马吉利出现瞳孔不等大、中枢性呼吸衰竭、脑疝,通过系列新技术的应用,竟奇迹般地转危为安,4天后苏醒……近年来,这样的奇迹,在西藏军区总医院全军高山病中心每年要重复几十次。

        有着“高原转化医学先锋”之誉的院长李素芝说:“高原医学的科研向临床的转化普及运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和军事效益。医院承担的藏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自然灾害救援和驻藏体系部队医疗保障已15年实现急性高原病零死亡。”

        人才,是创建研究型医院的根本支撑。而一所优秀的研究型医院,则是人才辈出的摇篮。

        近年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为战而教、为战而医、为战而研”,高起点培养军事医学人才,因而能成功挽回大面积严重烧伤的“英雄战士”梁强,空军第33师“救火英雄”唐昌平、刘咸峰等近百名官兵的生命。

        大器官移植一度是医学禁区,武警总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在所长沈中阳教授带领下,围绕肝脏移植展开探索,连续创造多项领先技术,为我国肝脏移植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2010年,以沈中阳为第一完成人的课题组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同是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黎介寿、刘志红有一个共识:加速人才建设与创建研究型医院,是一个双赢的“战役”。

        5年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宋勇从美国科罗拉多医学院进修归国。为了发挥宋勇的所学专长,他们率先在国内建立“肺癌联合诊治中心”,让宋勇出任中心首席专家。在医院支持下,宋勇以病种为主线,整合外科、放疗科、病理科、肿瘤科、影像科、胸外科等多学科人才、技术、设备资源,较好地实现了多学科大协作的优势互补。中心成立5年来,肺癌病人保持每年30%以上的递增量。

        看着“肺癌联合诊治中心”一天天进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院长易学明感慨地说:“医疗是今天,科研是明天,教学是后天。而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伴随医院发展每一天。”

     “小井”之灯点亮希望星空

        江西井冈山市茨坪镇西北约6公里处有一栋小楼,是我军医务人员心中的圣地。

        这栋依山而建的木结构二层小楼,是我军第一所正规医院,创建于1928年,以地得名——小井红军医院。虽然只有32间病房,虽然只能容纳200位伤员,虽然用木头做手术洗手盆、用竹片磨制手术刀,虽然消毒常靠“一把盐”,祛伤多仗“一把锯”,但自从这里的灯火在沉沉暗夜中亮起,根据地红军与百姓,就感到生命有了靠山,浴血奋战就充满勇气。

        一套丛书《将帅风骨》,讲了36位独目、独腿、独臂将军的传奇。许多重伤的共和国元勋之所以奇迹般生还,全拜“小井”灯火之赐。

        1938年3月,加拿大共产党员诺尔曼·白求恩,不远万里,也聚到“小井”灯火下。4个月里,他在晋察冀行程1500余里,做手术315次,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救治伤员1000多名。中国共产党人欣喜地接过了他赠送的“卢沟桥药驮子”、“白求恩换药篮”、X光机、显微镜,以及一套现代手术器械,更看中他在救死扶伤中,所表现出的“精益求精”、极端负责的精神。从此,白求恩,一个白皮肤的加拿大人,有了无数黄皮肤的中国同道。

        吴孟超院士,人民军队一代大医、中国肝脏外科手术之父。为了结束中国不能做肝脏外科手术的历史,他将一间草棚作为实验室,开始创业。他提出的“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为我国肝脏外科手术奠定了理论基础。如今,吴老当年那个“草棚实验室”,已发展成世界上有名的上海东方肝胆医院。

        付小兵,解放军总医院年轻一代院士。32岁的他赴西班牙做访问学者,学习研究不舍昼夜。回国后,付小兵首先利用细胞诱导分化技术,开展汗腺再生研究,为解决严重烧创伤患者大量皮肤损害无法出汗这一国际前沿性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李素芝,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1976年自愿进藏坚守至今,把一所野战医院,建设成高原病治疗中心。他主刀外科手术高达1.3万余例;组织研制高原康胶囊、花虫胶囊、高红冲剂等15种治疗高原病药品,被视为高原官兵和各族人民的健康“守护神”。

        还有“让绝望的患者看到生的希望”、解除38万名各族群众病痛的武警胆囊专家庄仕华,使中国器官移植技术达到国际水平的南京总医院外科专家黎介寿……

        无疑,在新时期建设研究型医院的大潮中,守护生命的“小井”灯火,点燃着人民希望的星空。

        2011年12月1日夜9点10分,“小井”灯火跨过83年历史的天空,照耀在解放军总医院夜间门诊大厅。

        “我这条老命以后就托付给您了。”26号诊室内,75岁的杨茂生老人激动地握着陈振玉大夫的手说:“给您添麻烦了。您等于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真想现在就喝杯酒啊!”

        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杨茂生老人,近几年身体不适,血压高,总觉得腰部不适。在周围医院看了个遍,也没看好。有内行的大夫指点他:“您去301看看。”

        杨茂生的儿女们孝顺,开上车,连夜就带老人来了。医生嘱:留一天的尿,取30毫升送检。老人爱干净,心说留一天的尿,骚訇訇的怪难受,就“大概齐”估了一个量送了检。不想陈振玉医生犹如长了火眼金睛,一下子就看穿了,说:“您可不能糊弄我。看病可不能大概齐,一定要严格。开了药,吃了,吐不出来的。”

        老人服了,老老实实地留了24小时的尿,共4150毫升,儿子很精确地取出30毫升送检。今晚是第三次看病。陈大夫告知老人,肾没问题。

        “啊?好几家医院都说有问题,到了您这咋就没问题了呢!”老人不信。

        “那是因为他们没看出您送的尿样不精确。恭喜,只是一般性的老年病。您还能活20年。”陈大夫说。

        愁容顿扫,杨茂生像是年轻了20岁。

        “人民群众以性命相托,我们军人怎能不尽心守护他们的生命。人民军队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也是部队建设研究型医院的初衷!”这位1950年就参军、退休了仍坚持上夜班的老军医说道。

        夜渐深沉。窗外,解放军总医院“允忠允诚,至精至爱”的院训,在射灯照耀下熠熠生辉,穿越了时空。

        (本报记者 温庆生 陈劲松)

     为建设研究型医院喝彩

     喻国英

        从革命战争年代简陋的野战医院,发展到大型综合型医院,再到如今一浪高过一浪地建设研究型医院,军队医院战略性的跨越发展,令人惊叹。

        通讯《人民为什么以命相托》昭示,没有什么能阻挡军队医院一往无前的步伐,因为她属于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与生俱来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基因,以及那根与人民性命相连、永远割不断的脐带,使她具有不竭的活力、智慧与最广阔的胸襟;“忠诚于党,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这一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让她登高望远,长居不败之地。军队医院深知,救死扶伤、确保部队战斗力是他们的神圣使命,必须像白求恩那样精益求精,永攀世界医学高峰。军队医院懂得,作为人民子弟兵,守护人民的生命是永远不变的军魂。为了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两个“转变”——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治疗经验型向转化医学型转变,以此建设研究型医院,走出一条大有希望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持续发展之路。他们为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伟大事业,提供了一个鼓舞人心的范本。

        一切为人民是军队医院的“魂”,是军队医院永恒的动力源泉。建设研究型医院直接造福人民,我们为之喝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