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让文化注入大学品格

    ——苏州科技学院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纪实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29日   06 版)

        10月2日至4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羽毛球挑战赛在苏州科技学院举行。经过激烈角逐,苏州科技学院代表队获得冠军。

        与桂冠相比,更让苏州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陈志刚骄傲的是大学生们顽强拼搏、真情奉献的这份荣校之心和爱校之情。“要打造成一所有特色有活力有品位的大学,就必须将文化注入大学品格,构筑全院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思政教育,网络辅导“潜”入心灵

        日前,苏州科技学院网上青年共产主义学校第二十一期学习班结束。5天内,网上报名的学生高达5000多人。苏州科技学院团委书记李萍介绍,自2001年11月开通以来,网上青共校共有62750名学生参加培训,发展学生党员7050名。

        陈志刚认为,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把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放在突出地位,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阵地。

        随着手机的普及,学校开发出手机短信群发系统。开通“校园生活服务台”、“就业信息服务台”后,同学们经常收到生日祝福、天气提醒等温情短信,在外实习的毕业班学生可以及时收到校园招聘会的信息。利用网络,科技学院打造出“网上青共校”、“网上团支部”、“师生键对键”等“拳头产品”。学校还公布了老师的QQ号,专门组织“网络潜水员”队伍,“潜”入校园论坛里“灌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

        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李依群告诉记者:“通过微博,我们及时了解并处理学生遇到的困难,深受学生欢迎。从今年9月开通至今,微博关注人数608人,粉丝已达671人。”

        文化传承,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要做地方文化的引领者。”陈志刚说,文化是苏州发展的第一资源,苏州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大学,应自觉承担起传承、发展地方文化的责任。

        2008年7月,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近50名师生主动“走出去”,到白茆山歌的发源地常熟古里镇考察学习,并建立了苏南地方音乐“白茆山歌”研究基地,请来白茆山歌传承人徐雪元等众多民间艺人到校献艺讲课。

        音乐学院院长苏春敏教授告诉记者,“音乐学院逐步增设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课程,让学生汲取原生态地方音乐的精髓,更好地保护和继承苏南地方音乐艺术遗产。”如今,苏州评弹、江南丝竹、昆曲、虞山派古琴等苏南地方音乐,陆续走进苏州科技学院课堂。

        这种对文化传承的自觉,逐渐融入到苏州科技学院的校园文化里,升华为爱与奉献的文化品格,并内化为文化自信。

        退休后,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戈春源教授反倒更忙了。他不仅在国内首先提出了“端午节发端于苏州”观点,而且考证了最早段大运河,还把运河水利航行与沿河经济文化、风俗人情的研究结合起来,为我国运河申遗提供了重要历史依据。

        科技学院大学生自发成立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社团”,诗社在各种比赛中屡获大奖,葛凡导演的《我们的,日子》获全国大学生短剧大赛优秀奖;刘静渊朗诵的艾青《我爱这土地》,在今年6月举办的江苏省第四届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总决赛中获一等奖。

        精神引领,凝聚师生向心力

        5月2日,苏州科技学院江枫校园发生了感人的一幕:一位年轻母亲和邻家6岁女儿不慎落水,正从图书馆出来的研究生廖文辉见状,毫不犹豫地跳入河中,救出两名落水者后悄然离去。后经多天“寻人启事”,“无名英雄”才被人发现。

        “入选见义勇为‘中国好人’的廖文辉,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是当代青年学子的行为榜样和精神典范。”陈志刚认为,苏州科技学院是于2001年由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组建而成的,这所“年轻”的学校,更需要崇高精神的引领,来凝聚师生共识和向心力。

        苏州科技学院通过课内、课外“两个课堂”,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

        课堂上,抓牢“两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课堂外,开设课外教学实践课,组织学生到离退休教师家庭、福利院、养老院等做义工。从2004年至今,已有350多名大学生担任“爱心辅导员”,为苏州220多户困难家庭做免费义务家教。

        学校还依托学生社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生自发将十年坚持义务献血的徐治初和廖文辉的事迹“搬上”校园舞台;“追梦草”自行车协会是江苏省内最早成立的高校自行车类社团,在用车轮“丈量”祖国大地的同时,深入到江西南昌、井冈山等地,拜访老红军,倾听革命故事,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去年4月,道桥系土木工程专业在2009级学生中设立了“茅以升班”,全班90%的学生获综合奖学金。

        精神引领学校发展。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今年公布的2010年审核增列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中,苏州科技学院申报的哲学、数学、土木工程等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一次性获得批准。以专业为依托,学校目前共有64项科技项目通过省厅级鉴定,其中8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5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李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