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德国祭奠死者的日子。这一天人们通常要穿上十分庄重的服装,虔诚地先去教堂做礼拜,然后带上准备好的松枝、蜡烛和鲜花前往祖先或亲人的墓地扫墓祭奠,表达对先人和亲友的怀念。德国大多数墓地都坐落在市内或居民区内,整个墓地给人优美、宁静的感觉,丝毫没有东方传统文化中“墓冢”给人的“阴风凄雨、蒿草厉鬼”的感觉。德国墓地的独特设计和植被布局,使墓地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日前,记者随同络绎不绝的祭奠者来到位于柏林市中心的一处墓地。冬季降临,落叶满园,祭奠的人们先扫去墓碑四周的落叶,将松枝铺盖在墓石上,再摆上鲜花和蜡烛,然后静默祈祷。据说,在墓石上铺盖松枝是为了让逝者不受冬天寒冷之苦。德国人将这一天也称为“宁静日”,是缅怀亲人、寄托哀思的日子。德国法律规定,这一天所有娱乐场所不能演奏激烈、欢快的音乐,连周日热闹非凡的跳蚤市场也得关张。
德国墓地文化已有几百年的历史。16、17世纪时,墓地只是在掩埋棺材的上方树立一块墓碑,墓碑上记载着逝者生前的职业、官衔和喜好。从17世纪中叶起,为了祛除尸体腐臭味,人们开始在墓园里栽种各种植物。18世纪以来,就有了专门设计墓地的工程师和设计墓园景观、植物的花卉师,花卉、植被、装饰品和墓碑的种类、造型和比例都有严格的专业要求。通常一块墓地会用60%的面积铺设草坪,25%的面积上种冬青或松柏等绿植,余下的15%用来栽种需要经常更换的花卉。
德国墓地的墓碑造型各异,大小不一,很少有雷同的,墓志铭通常简明扼要,一般只有逝者的姓名、出生和逝世时间。墓碑雕刻更体现了一种墓园景致,让人赏心悦目。墓碑材质大多是大理石、花岗岩等石材,雕刻艺术手法有传统写实的,也有现代抽象的,题材有人物,也有花草、书籍,还有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十字架,但都体现了后人对逝者的追思情怀。在墓地里驻足,会产生许多联想,感觉到墓碑就是一种文化,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墓碑。在我们造访的墓园里,有很多的墓碑已字迹斑驳,无法辨认,但后人并不会特别去装饰或者重刻,用管理人员的话说,墓碑就好比人的一生,会经受风雨和坎坷。
记者从墓地管理员那里了解到,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受宗教的影响,西方人更重视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丧葬的仪式更注重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入天堂,解脱生前痛苦。记者恰巧看到一场下葬仪式。丧礼十分肃穆,只看到个别亲友默默擦拭眼泪,没有大声嚎哭——逝者的灵魂需要安静。棺柩入穴后,人们随填埋的土一起抛下花瓣,让朵朵花瓣带去对逝者的哀思,随后便默默离去。
德国人通常认为,墓园是最富于文化色彩的地方,也是最美和最绿的地方。(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