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身边的感动

    生命之花,在灭火一线绽放

    ——记黑龙江省抚远县公安消防大队大队长董德良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26日 02版)

        即便地理位置偏远,即便工作岗位平凡,他依然乐此不疲地忙碌着,带着30余名官兵默默地奉献着,在祖国的东极——抚远县,迎接着每一个绚烂的日出。他就是黑龙江省抚远县公安消防大队大队长董德良,在他的带领下,抚远县消防大队凭着“守住清贫,耐住寂寞,戍边守业,扎根边陲”的精神,取得了“18年无重大火灾,18年无亡人火灾”的优异成绩。

        吃苦排头兵

        1993年,董德良刚到消防大队工作时,抚远县仍然处于贫困落后状态,条件十分艰苦。“不到抚远不服软!”当地的这句谚语,生动形容了消防官兵所面对的恶劣自然环境。零下40摄氏度的气温在抚远县的冬季十分寻常,官兵们在执行灭火任务时,水枪经常会冻在手上,防火服也会被冻成“冰雪铠甲”。25名官兵准备了62套防火服,就是为了在冬季火灾现场可以迅速更换。

        “晚间睡觉时,两床棉被、一条军毯和一个电褥子是我们的‘御寒法宝’,每天夜里还要起床两次发动消防车,以防水箱冻了。”董德良回忆起18年前的艰苦日子。

        艰苦的条件让人望而却步,以至于没人愿意来。然而董德良留了下来,而且一留就是18年。

        灭火阵前将

        养兵千日的消防部队,随时都处于临战状态,在消防监督、灭火救援的一线,总是能看到董德良忙碌的身影,每次灭火救援他都亲临一线、靠前指挥,和官兵们共同战斗。

        2006年1月20日凌晨2时许,在抚远县国光液化石油气有限责任公司门前有两辆货车相撞,其中一辆翻入路旁深沟内,驾驶员被压在车底,腿骨骨折、流血不止。董德良带领10名官兵赶赴现场进行救助,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顶着飞舞的大雪钻到寒风刺骨的坑底,用肩抗、用手抬、用绳拉,经过近2个小时的战斗,将被困人员抬到安全地带。18年来,董德良带领官兵参加灭火救援任务800余次,抢救遇险人员30多人,保护挽回财产近千万元。

        好人大队长

        在抚远,董德良有着极好的口碑,群众都知道消防大队有个好人大队长,能帮着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刚下队不久,董德良在一次双拥工作会议上通过民政局了解到67岁的抚远镇居民吴润芝老人无儿无女,老伴因突发脑出血去世,一个人生活在平房里。他马上决定与吴润芝老人结成帮扶对子,并带领官兵到老人家中慰问探望。从此,吴润芝老人成了董德良的“亲人”,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每逢佳节,他都要为老人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

        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做好事。在董德良的倡导下,大队建立了“助苗基金”,长期以来资助了抚远县127名失学儿童。他还时常带领官兵脱下军装做“义工”,“挥锹抡镐”热心参与地方基础建设,植树造林20多万株,帮助群众抢种抢收农作物15000多亩。

        (本报特约记者 朱伟华 本报通讯员 沈志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