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草坪镇,活跃着一批由农民自发形成的“草根”剧团——他们长年行走于洞庭湖畔的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演出风格深受群众喜爱。
蓬勃兴起的农民剧团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宣传中央政策、推进农村社会和谐、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草坪镇农民剧团的发展,体现了“草根文化”的充沛活力,更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民间文化的“自信”、“自觉”与“自强”。
说身边的事 唱自己的腔
一台小型厢式货车、一个流动舞台、十几名农民演员……自上世纪80年代起,草坪镇陆续出现了一批农民歌舞剧团。他们行走于四乡八里,一开始只在开业、乔迁等庆典和红白喜事上助兴,如今已逐渐成为湘西北地区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
带队演出的新世纪农民剧团团长伍育智说,“忙时下田干活,闲时搭台表演”是剧团的真实写照。草坪镇农民剧团清一色由农民组成,绝大部分节目也由农民自编、自导、自演,深受群众喜爱。
“唱农民自己的腔,说农民自己的事。这就是农民剧团受欢迎的原因。”72岁的草坪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洞庭渔鼓传承人张桃初说。
服务群众才能“枝繁叶茂”
如果说农民的要求与市场的需求是草坪镇“草根文化”的兴起之因,那么植根群众、服务群众则是“草根文化”的繁荣之本。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草坪镇的农民剧团已由最初的两家发展到30多家,还出现了7支女子管乐队、一支男子管乐队,农民演员达600多名。近几年剧团平均每年演出3000多场,观众达100万人次,演出收入达400多万元,影响辐射到了湖北、江西等地。2010年剧团为当地百姓人均增收300元。
草坪镇党委书记丁克刚认为,草坪镇农民剧团之所以能够兴起和繁荣,关键就在于“自觉”地服务农民群众。丁克刚说,近年来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但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务还不足以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草坪民间剧团正是在农村文化市场供需不平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靠“软实力”实现“文化自强”
“文化发展要依靠群众,也需要有效引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草坪镇党委书记丁克刚认为,民间文艺团体如果受到过多的行政干预,就会失去活力;而如果不加以规范,又容易流于低俗。
“党委主导、政府引导、自我管理”的模式使草坪的农民剧团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草坪镇民间艺术联合会”成立后,草坪剧团的名头更响了,各剧团外出表演时也更加注重自身形象,低俗之风和恶性竞争得到了很好的遏制。
丁克刚告诉记者,通过民间剧团、草坪诗社、草坪文联等文化组织发动农民群众参与各项文化活动,草坪文化“软实力”逐渐增强,不仅知名度得到提升,更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近年来,草坪镇先后引进了30多个项目,总额近7000万元。健康的民间文化还使群众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扰。在草坪,唱歌跳舞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打架斗殴、地下六合彩等农村常见的现象在草坪农村难觅踪迹。
(据新华社长沙11月24日电 新华社记者 邹 云 张春保 谭 剑 帅 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