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是哪个学校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就是蝉联最佳技术奖的那个学校?”这问答过程,“捷能”的车队队员们最爱听。
名为“捷能”的车队连续在2009、2010、2011年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中,拿了最佳技术奖。这,可是一项高级别的国际赛事。
挫折中前进,跌倒了爬起来
“这项比赛太综合了,每人都只能做一方面,自己掌握的太有限了。”大三年级的黄斌同学在加入机电学院“water”队后深感自己的不足。
“实验室有专门的足球机器人实验指导书和讲义,学生可以系统学习足球机器人的专业知识,遇到困难时,第一反应是找方法。如果为了考试去学习,学生离开学校后就会发现自己不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所以,大学生参加机器人科技小组,提高自己独立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很有必要。”指导教师王雪雁说。
设计制作的过程是漫长的,设计完再制作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能在图纸上画出来的东西,就一定能制作出来?结构功能实现已经足够了?如果你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话,那么你想好了结构的加工方法了吗?用什么材料?原材料需要多少呢?强度、刚度满足要求吗?如何装配?你所设计的零件能在现有的加工设备上加工出来吗?一切问题都会在改进机器人的硬件结构中先后遇到。
在挫折中前进,跌倒了爬起来……执著地追求梦想,是每个“water”队员走过的路。
从最初为实现进一球、赢一场的目标到逐渐成长为国内Robocup中型组的一支强队,5年的时间,“water”队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并在去年6月新加坡举行的机器人世界杯比赛中荣获机器人足球世界杯冠军,创造了我国自参加该项赛事以来的最好成绩。2011年,“water”队参加在土耳其举办的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锦标赛,蝉联“中型组”世界冠军。
“明年再来,一定要雪耻!”
“从研制出第一代两轮机器人,经过几届water人的不懈努力,目前的第四代机器人的综合性能在国内和国际都位列先进行列。”王雪雁兴奋地告诉记者,现在各地的机器人研究团队都追着向她要毕业生。
又一拨“water”在成长。现在的黄斌已是“water”队队长,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要帮老师挑选未来“water”队的核心。他必须告诉队友们的是:激情与梦想同在,付出比回报更重要。
奇幻的车身设计,纯静的色调……大名鼎鼎的捷能车就稳稳地停在学校的塑胶跑道上。
当记者见到它的时候,贺敬良老师正带领他的团队做最后的调试。同学们亲切地叫他老贺。几天后,记者得到最新的消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捷能车连续第三次获得了最佳技术奖。
在学校的积极引导下,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也在日益提升。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认的最“拉风”的课外科技活动,莫过于“老贺”带领的捷能车队。
带着学生们造节能车,可是节能车是什么样的?比赛的规则是什么?刚接手这项任务的老贺和学生们一样,一概不知,手头可以查到的唯一资料就是一张指甲盖儿大小的照片。
大到汽车的各个系统改造,小到每一个齿轮的设计,老贺带着学生们一点一点讨论、画图,一个齿轮一个齿轮地装配,一个又一个夜晚地连调,第一辆节能车终于造成了。
第一次,老贺和队员们踌躇满志。但意外发生了,赛场上的节能车还没跑到一半,油就全漏光了。老贺和学生们抱头痛哭。老贺说:“孩子们,明年再来,一定要雪耻!”
一次次得奖,一次次创新
攻关开始了。老贺和学生们不但对赛车的传动技术进行了改造,同时开始注重赛车的轻量化,从材料乃至赛车手的体重都作了精心的准备。第一年的赛车手选了个男生,而这一年车队大胆选了一个体重很轻的女孩子。
“孩子们各有各的想法,经常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甚至谁也不理谁。”老贺说,带着学生们造车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过程。
刚开始对汽车一窍不通的学生,现在都成了小汽车专家。“特喜欢听老贺给我们讲汽车,他的知识面很丰富,视野也开阔,我们听起来也很有趣,慢慢地就喜欢上了关于汽车的各种理论实践课程。”车队的学生说。
谈起一次次得奖,一次次创新,老贺显得很平静:“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车队打造成我们学校的一个科技创新平台,学生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去实践自己的想法,自己能够引导大家在这个平台上无忧无虑地学习创新,而这个学习创新不是以得奖为目的的。”
岂止是机器人足球队、捷能车?创新的氛围,弥漫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教师为主充实课内创新与实践内容,以教务处为主组织开展各类学科竞赛,以团委为主组织科技节和学生科研活动立项,以各学院为主组织特色活动形成的“每个月份均有竞赛,每个学科都有品牌”的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蔚然成风,借助实验室开放,建成了电子设计、机械创新设计、Java程序设计等多个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成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缤纷舞台。
(本报记者 靳晓燕 杜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