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的赵瓦村曾经有好几个外号:“破产村”、“上访村”、“落后村”,一度负债累累,两委涣散,干群关系紧张,什么事也干不成。
而现在,赵瓦村成了鼎鼎有名的“富裕村”、“先进村”、“文明村”。问起其中的奥妙,村民们说:“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
这个班长就是10年来每天早晨6点听取民意的村支书李久存。
于是,记者盯住了赵瓦村的早6点。
“为你们跑腿办事,我高兴着呢!”
9月25日6点05分,赵瓦村接待室。
记者和李久存刚到接待室没一会儿,远远地看见一个憨厚的汉子急匆匆地朝这边走来。“他是我们村从事建材经营的个体户李刚,我敢保证是为贷款的事来的。”李久存告诉我们。
果不其然,还没进门,李刚就朝里喊:“书记,办妥了,贷款下来了……”边说着边进了门,兴冲冲地把一份文件递给李久存。原来,李刚要扩大建材生意,缺一大笔钱,可是之前的贷款还没还清,所以二次贷款一直办不下来。“多亏李书记帮我跑了几趟,有了他的担保,贷款顺利办下来了!”李刚转身兴奋地告诉记者。
“为你们跑腿办事,我高兴着呢!”李久存笑着递给李刚一杯水。
李刚走后,李久存不无得意地告诉记者,从斯丹克陶瓷、宇洋纺织、科导化工等项目的引进,到盘斯丹克原北厂的盘活,再到农贸集市的建立,赵瓦村现在商家云集,贸易活跃,村子彻底告别了以前的那个烂摊子。如今,村民可真是过上了富日子。
“做了,就要让群众满意”
9月25日6点28分,还是赵瓦村接待室。
李刚走后,李久存就一直和记者聊着赵瓦村的变化。总结从当初的“落后”到现在的“先进”,他说归根结底靠的还是村民的团结和智慧,比如村里马上竣工的天然气入户工程,就是村民的点子。
正说得起劲,接待室又来人了,是三位村民,恰巧正是为这项工程来的。
细听才知道,他们是负责天然气入户工程的监督员,专门负责工程的进度和民意调查。不少村民建议还是采用原来的规划好,把管道隐蔽起来,这样既安全,又不影响美观。李久存听完,说:“好,我上午就去找工程负责人研究,一定考虑大家的意见,方案定下来我告诉你们。”
三位村民走了。记者问:“工程已经基本竣工了,再改动不影响进度吗?”
“村民既然提出意见就肯定有他们的道理,因为受益者是全体村民,做了,就要让他们满意。”李久存说。
李久存说,这项总投资340万元的天然气安装工程最终能实施也是因为村民的建议。去年11月份工程动工,到现在,惠及赵瓦村全体村民的天然气入户工程已经基本干完了,只要检测合格,村民就可以和城里人一样用上干净方便的天然气了。
事实上,赵瓦村的变化可不止这一点:这几年,村里硬化了村道、安装了自来水、天然气管道,建起了公园、健身广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还有了卫生清理队,安装了电子眼监控器,新建了警务室,配置了巡逻车,建了村老年公寓。现在的赵瓦村公共基础建设一应俱全,就是一座“微缩”的城市。
“我们有个好书记啊”
9月25日6点50分,赵瓦村接待室外。
刚出门就碰上一位正在散步的老大爷。见记者不是村里人,他热情地跟我们聊了起来:“在我们赵瓦的大街上,你找不到废旧塑料袋,找不到占道经营的,找不到乱贴乱画的;老百姓没有当街遛狗的,没有光膀遛弯的,没有婆媳不和、打架斗殴的。”老人说,他叫李锡五,今年67岁了,话语中分明带着几分自豪。
这时,又有三三两两散步的村民凑过来。
“我们村还新建了图书阅览室,再也不愁没书看了,年轻人在家也能学文化科技知识了。”
“我们村有民营企业25家,人均收入8000元,算得上淄川区的经济强村了。”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李久存站在边上静静地听着,对他来说,此刻真是幸福。
李锡五老人握着记者的手说:“我们有个好书记啊,从他上任,我经常在早晨看见他出来转,有问题他就管,大到村里的建设,小到婆媳关系、夫妻关系,没有他不管的。”
李久存只是谦逊地一笑。(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王菁菁 白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