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垃圾箱有了“电子签”,环卫有了物联网;村里“电子警察”日夜值班;洗澡用上了太阳能,做饭用上了沼气,照明用上节能灯,田间地头农民也念起了“低碳经”……这是记者近日在山东农村采访时的见闻。用老百姓自己的话说,“我们这些新鲜事不仅时髦,还有科技含量”。
环卫有了“物联网”
每天凌晨三点,数辆电瓶垃圾储运车,就会悄然开进章丘市明水镇眼明堂社区的小区运垃圾,装有电子标签的垃圾箱与垃圾储运车上的“刷卡设备”发生感应,垃圾运走后,在章丘市数字环卫综合管理平台的电子地图上就会显示“已收集”。
2010年6月,章丘市在明水、双山等14个城中村进行环卫一体化试点,眼明堂社区是试点之一。当年8月,眼明堂社区的环卫开始被章丘市环境卫生管护中心收管。社区内购置了新的垃圾箱,施行定点定时清理垃圾制,为每个垃圾箱安装了电子标签,每台垃圾储运车安装上GPS,有了城乡环卫一体化数字管理网络,就有了大家看到的“科技清洁”一幕。
村里的环卫费用哪里来?眼明堂社区居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马宗亿给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社区环卫面积10000平方米,每年的环卫费用最多有28万元,对于这笔环卫费用,明水街道办事处负责70%,社区居委会仅承担30%,一年下来,居委会也就承担8万多元的环卫费用,对于拥有26万平方米商租房、几家大超市等企业收入的眼明堂社区居委会来说是完全可以承受。
“电子警察”来“站岗”
11月15日,在德州市平原县坊子乡大蔡村村委会办公驻地,一名社区民警正关注着桌前的一台电脑,记录每时段的监控录像信息。民警告诉记者,眼前这套监控设备是2009年投入使用的,目前全村重要路段已设置4个监控设备,实行24小时监控。
在坊子乡派出所,值班民警为记者调出了一张警用地图。记者发现,大蔡村老刘家一头奶牛的照片竟然在警用地图上显示。仔细浏览,警用地图信息囊括了村庄、小区及沿街门头的所有基图,基图还精确到了每户、每人以及车辆、牲畜。鼠标一点,户户基本情况一目了然。从去年开始,坊子乡派出所利用“大走访”之机,组织民警自带相机、笔记本,录入各种信息,地图已覆盖辖区52个村庄、16个单位。
村里治保会共有12名适龄村民,配备橡胶棒、铜锣,分三组轮流在村里巡查,为村民看家护院,遇到情况鸣锣示警。
沼气点亮低碳生活
东营市广饶县丁庄镇李沧村村民孙加红家里,干干净净的院落中装有沼气池。现在,她家做饭、烧水、照明、洗澡都用沼气,鸡舍、猪圈里的粪便以及田里的庄稼秸秆,都成了沼气原料。“俺村65户人家现在有60户用上了沼气,这东西环保节能不说,还变废为宝,一年可省下数千块钱的煤电费和肥料钱呢!”孙加红高兴地说。
广饶县推广“一池四改一利用”,鼓励引导村民发展沼气和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进行改水、改厕、改圈、改厨,并给予资金奖励。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秸秆入池,催生沼气,照明做饭,沼液肥田,形成“农田—秸秆青贮—畜禽养殖—沼气—有机肥—农田”的循环利用产业链,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
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西单村,是个靠养殖奶牛富起来的村庄。2007年,西单村村民为解决奶牛养殖产生的粪便和农村生活垃圾,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了1500立方米的发酵罐、500立方米的储气罐,沼气开发实行商业化运作,沼气达到全村覆盖,330户村民受益。
经过三年多的运营,沼气运营管理也有了经验。村支书单提华算了一下成本账:解决了3个村民的就业问题,330户村民,一户一天一方,每月收取的沼气费最高时1万多元,加上政府补贴的部分,收支相抵基本持平。如今,沼液、沼渣也变废为宝,卖给蔬菜大棚和花卉种植户,成为上等的肥料,沼气运营开始了环保循环经济利用。(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特约记者 李志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