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英国:创意引领文化产业

    向 勇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19日   08 版)
    图为反映英国创业文化产业的资料照片

        英国从1994年开始就选择创意工业作为该国的主要发展方向,并且在短短十多年间,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英国具有悠久城市文化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以及长期积累的科学技术基础,这些为创意阶层的形成提供了“湿润”的土壤。

        挖掘传统资源 打造文化之都

        为了应对传统工业城市衰退,对格拉斯哥来说,如何充分发掘它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的形象成为一项现实的迫切任务。

        在后工业时代,格拉斯哥的历史文化资源有着很高的内在价值,因此政府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和人力物力用于历史文化设施的修复和建设。例如将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但已废弃掉的毛毯厂厂房改造成商业住宅,包装苏格兰会议展览中心,承办格拉斯哥的花园节,改善城市环境景观等。同时通过广泛咨询寻求最合适的城市更新战略和建议。随后成立了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主要任务的半政府机构。格拉斯哥行动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文化引导的旧城改造更新提升城市形象使其成为更加吸引人们来居住工作游乐的地方。同时倡导城市的进取精神培养市民的自豪感将格拉斯哥推介给全世界。另外格拉斯哥行动也直接支持了很多跟文化相关的草根阶层的艺术活动,如短期展览社区艺术项目竞赛活动等,极大地提升了文化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不可否认,格拉斯哥通过充分发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成功地重建了城市的新形象。苏格兰歌剧院国家交响乐厅新市民中心等麦金托什的设计的一些文化设施成了城市经营中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元素。

        艺术氛围为创意提供“土壤”

        英国的演出业非常繁荣,演出的剧目很多都是历史名剧,伦敦市中心的街区集中了数十家剧院,《西贡小姐》、《猫》、《悲惨世界》、《李尔王》、《哈姆雷特》等名家名剧,在不断地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英国创意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合适的土壤。此外,英国拥有超过2400家以上鉴定合格的博物馆,其中包括18家国家博物馆、200家以上的公共博物馆、300家大学博物馆、800家以上的当地主管机构地区性政府博物馆以及1100家以上的独立博物馆。整个英国每年有超过8000万的访客造访博物馆和历史建筑。

        浓郁的艺术氛围使得几个世纪以来伦敦一直是一个创意中心。它的人才储备通过国内外的移民得到了持续补充,培育了这架创意机器,同时通过艺术区域的兴衰变迁吸纳了国内甚至全球的人才,只是由于商务成本的上升,这些艺术区域会向边缘地区推进。但是这不影响创意阶层的产生,在伦敦,有68万人从事创意产业的工作,创意产业占伦敦经济的15%,交易额巨大。从事创意产业的人占英国人口的12%,但是创意产业的艺术基础设施却占40%,音乐唱片工作室占70%,音乐商业活动占90%,同时它还拥有英国电影和电视生产的70%,广告的46%。英国历史悠久的大学不仅散发着它们古老的神韵,而且也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培养着他们的学生,是影响创意阶层产生的重要因素。

        (作者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链接】

     英国创意人才培养

        英国蜂拥而至的人才和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人力基础。

        英国拥有超过4000家商业设计咨询公司以及很多自由的设计师。其行业规模庞大,风格多样,所跨学科从品牌打造,图文制作、包装和商业室内设计,到产品设计、多媒体和工艺设计,应有尽有。英国的设计业人才多样,专业知识丰富,对新生事物持欢迎态度,在预测和反映消费趋势等方面发挥了领军作用。2008年英国发布的“新经济下创意英国的新人才”战略报告提出,要激发每个人的创意才能,缔造一流的创意企业,培养一流的创意人才,报告确定了26条详细行动计划和相应目标。第一条就是从儿童教育抓起,尽早发现个人的创意才能,分别对青少年、成人创意才能培养、创意人才就业提供帮助和有效通道。(向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