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艺术普及需要这样的“滴灌”

    ——国家大剧院让艺术雨露滋润大众生活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5日 07版)

        “只要有时间,我就来大剧院看演出、听讲座。这让我越发了解人生,心胸开阔,更好地面对生活。”四十多岁的张丽英女士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艺术改变生活”——无数艺术爱好者亲身体会到了大剧院的这种核心价值观。

        国家大剧院自2007年12月正式运营以来,以每年近900场商业演出、90余万人次观演的巨大吞吐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首屈一指的演出运营机构。与此同时,大剧院坚持对公众进行持续的、高品位且颇具特色的艺术普及教育。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新闻发言人邓一江介绍说:“大剧院把对大众进行艺术普及教育作为长远发展的根基,和经营演出并存、并重。” 

        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走进唱片里的世界、公开排练、大师面对面……一批品牌栏目在大剧院的培育下闯出名声。

        一组数字会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成绩:截至2011年9月底,国家大剧院共举办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和活动4000多场,累计参与公众超过160万人次;260多万人次的游客在大剧院观看各类主题艺术展览、欣赏公共空间演出,接受一流的艺术熏陶。专家认为,大剧院的“滴灌工程”拉近了普通观众与高雅艺术的距离,确保了公众的文化权益,让高雅艺术真正得到有效传播。

        “普及并非凑合,也要确保高品位。”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表示。在三年多的运营中,国家大剧院汇集了近400位专业水准高、热心公益普及事业的专家学者和大量艺术家,共同推动艺术普及事业。仅“周末音乐会”一个栏目,就有40多个国内外专业艺术团体及演奏家、19位知名指挥倾力参与,其中包括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罗马交响乐团、香港交响乐团等众多活跃于国内外舞台的一线团体。陈佐湟、谭利华、李心草、张艺、胡咏言等知名指挥,以及蔡崇力、周广仁、鲍蕙荞等独奏家纷纷加盟。

        “立院之初,我们就有一个响亮口号,那就是让更多的人走进大剧院、了解大剧院、享用大剧院。”在陈平看来,高品质的活动和演出,如果不能为广大公众所享用,人民性的宗旨就是一纸空谈。

        三年多来,国家大剧院坚持每年投入2000万元的资金,确保艺术普及工作的持续开展,“这2000万元的资金来源有两方面,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我们在演出运营中的收入,另外一部分来自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

        “周周都有音乐会、场场都是低票价”的周末音乐会票价40元/人,大剧院会员购票仅需10元/人。国家大剧院还定期组织音乐教师、大学生、京郊山区学生、农民工子弟、残障儿童免费观演,已超过2万人次。

        “一项不被关注的事业是没有前途的”,国家大剧院的管理者深知,艺术精品不应该是深巷中的美酒,只有与更多的公众分享,艺术才有未来。

        国家大剧院打破剧院“围墙”,与媒体联手,进行高雅艺术传播。三年多来,国家大剧院官方网站联合多家网站,对180多场活动进行了直播或录播;与凤凰卫视、北京音乐广播等合作,常年举办艺术普及专题节目;制作节目册、海报、折页等多类宣传品,坚持每场演出免费发放“环保节目单”,长期发放观演礼仪手册;每年的“漫步经典”系列音乐会、中秋音乐会等重大演出,大剧院都与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市多个户外大屏、大剧院户外大屏等同步直播。

        今年,国家大剧院又继续加大艺术传播力度,多渠道立体覆盖:发行“歌剧VIP畅音卡”,通过特惠票价培养歌剧观众;于官方网站推出古典音乐频道,打造属于公众的免费网络艺术殿堂;策划出版《国家大剧院音乐讲堂》丛书,拓宽艺术普及覆盖面。(本报记者 李 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