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2日 星期六

    夏邑县火店:灯笼点亮产业路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2日 02版)

        “能帮我们联系外贸吗?”见记者在院子里两手撵着、捋着黄灿灿的灯笼排须,正在里屋操作织机的赵玉芝冲出房门问道,她误把记者当成了客商。

        近日,记者走进商丘市夏邑县火店乡邵庄,循着机器发出的轻轻的嗒嗒嗒声音走进了路边赵玉芝家的院子。随后跟进来的火店乡人大常委会主席周永伟介绍说:“各家各户已经形成了生产灯笼不同物件的专业化分工。”

        有着“工艺品之乡”名声的火店,做灯笼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据说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供过货。如今这个52000人口的豫东平原农业乡,形成了以火店、李店、邵庄等12个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十几个乡镇的宫灯、旗穗、花边、排须等特色产业集中地。

        走了一家又一家,人见人打招呼,赵清华带着记者就像进自家门一样熟。他的身份颇具火店“特色”:乡企业办主任兼文化站站长。或红或黄的旗穂、花边,将一个又一个农家院子点缀得鲜亮耀目,织机、纺机等各类机器发出的轻快的声响,与院子外、道路旁一望无际的玉米,构成了青纱帐里好致富的景象。

        一辆大卡车停在路边收集各家各户送来的货物,这是王德军的物流站开往浙江义乌的三辆货车之一。他说:“一车拉30吨,一天发一趟。”除了邮政、火车物流外,像王德军这样的物流站,火店还有三家。

        李店的邵雪霞夫妇带着两岁的儿子开着电瓶车,拉了二十件货送到了王德军的车旁。她说:“这货十七八个小时就到义乌了,我叔叔李金亭在那边负责接货、销售,我们只管在家生产就行了。”

        “她家还放活呢”!见邵雪霞不愿多透露,赵清华“揭发”道。原来,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可以在农忙间隙、家里有空闲时,在家里给生产销售大户来料加工,或多或少增加了收入。像邵雪霞这样“放活”的人家其实就成了小老板。

        班集村24岁的班先锋还一脸孩子气,已经当了4年的小老板。几年前他在广州打工时学会了做中国结,带着这门技术回村后,先是自己干,接着大哥、二哥也被他带动了,目前村里村外已有百余户由他提供技术、原料加工中国结。

        从乡长做到党委书记,已经在火店乡工作了7年的吴振兴,目前最上心的是如何增花色、上档次、扩市场、树品牌,让火店的工艺品产业上个新台阶。房子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屋内新粉的墙皮又脱落,坐在这样的办公室里,吴振兴介绍起已经迈出的步子:产品展示大厅已经选址,乡工艺品协会正在筹备中,“前店后厂”式的乡工艺品生产基地已经实现三通。

        让吴振兴欣慰的是,这些工程建设,由于火店乡近几年财政状况的改善,不需要全乡的工艺品生产企业和个人出一分钱。

        本报记者 崔志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