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8日 星期二

    拯救“海女文化”!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8日 08版)
    图为日本三重县鸟羽市御木本珍珠岛上的海女。

        早就听说日本有一种古老的“海女文化”。10月中旬,记者在日本关西地区振兴财团的安排下来到素有美食天国之称的日本三重县亲眼目睹了海女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捕捞技术的进步,徒手潜水捕捞的传统“海女文化”正面临消失的危险。然而,当地有关方面正在积极为“海女文化”申报世界无形文化遗产。“海女文化”已经成为三重县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品牌。

        海女就是指那些不带辅助呼吸装置、只身潜入海底捕捞龙虾、扇贝、鲍鱼、海螺等海产品的女性。海女这一职业在日本列岛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海女们生长在海边,依靠下海捕捞为生,形成了一套独自的工作、生活习惯以及信仰,这就是日本的“海女文化”。从最南端的冲绳到最北部的北海道,日本列岛的两侧海岸都有人从事海女这一职业。在上世纪6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海女的总数曾经达到1万多人。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海洋捕捞和养殖技术的发达,现在已经很少有年轻女性愿意从事高风险、高强度的海女职业。2010年的调查发现,日本全国只剩下2174名海女,并且平均年龄已接近65岁。照此下去,二三十年之后日本将无人再当海女,延续了几千年的“海女文化”也将彻底消失。

        面对即将消失的“海女文化”,现役海女人数最多的日本三重县志摩地区展开了各种保护措施。三重县鸟羽市的“海的博物馆”馆长石原义刚近年来一直积极推动为海女申报世界无形文化遗产。2009年,来自日本全国各地以及韩国济州岛的海女们首次聚集在“海的博物馆”,共同商讨如何传承这一传统文化。今年10月底,2011海女峰会在鸟羽市相差町举行,峰会正式发布申报世界遗产的行动宣言。“海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海女文化”有很多理由可以申报世界无形文化遗产。例如海女的历史非常悠久,是一种以女性为主体的独特文化,并且现在正面临着消失的危机。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海女所从事的是最环保的捕捞方式。海女潜水完全靠憋气,每次水下作业的时间不超过两三分钟。为防止过度捕捞,海女对于下海捕捞的时期有严格的规定,下海时还会携带测量贝类大小的木尺等简易工具,坚决不捕捞那些尚未长成的海产品。这对当今社会思考可持续发展、重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具有启发意义。

        在志摩地区,海女正逐渐成为当地旅游业的一个金字招牌。御木本珍珠岛是鸟羽市的一个重要观光景点,岛上有世界上率先实现人工珍珠养殖的御木本幸吉的雕像以及介绍珍珠养殖和加工过程的博物馆。除了耀眼的珍珠之外,海女现场表演则是吸引游客的另一个亮点。游客们不用专程前往偏僻的渔村就可以近距离观看到海女们潜水捕捞海鲜的全过程。当然这些海女们并不完全正宗,她们只是在看台前为游客表演而不会真正捕捞。如果你想观看地道原生态的海女并深入了解她们的生活和文化,那还要前往真正的渔村。鸟羽市的相差町就是一个依靠海女而繁荣的渔村,这里不仅可以参观展示“海女文化”的资料馆、海女们出海前经常去祈祷的神社,还能去海女们平常工作之余歇息的“海女小屋”品尝她们刚刚捕捞上来的各种美味海鲜。一个看似普通的小渔村不断迎来一辆辆满载游客的大巴。令记者感到意外的是,相差町的海女们对于那些在御木本珍珠岛进行表演的非正宗海女并无排斥态度,有些在景区扮演海女的女性年老之后就回到渔村成了真正下海捕捞的海女。

        举办海女峰会、申报世界遗产,三重县所作的这一系列努力既是为了保护海女这一传统文化,也是为了振兴旅游业、发展经济。三重县知事铃木英敬对记者说,保护好文化就可以促进旅游,而产生经济效益后又可以更好地保护文化。

        (本报东京11月7日电 本报驻东京记者 严圣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