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想象,宁夏既偏僻又荒凉,殊不知贺兰山上有林木葱茏的原始森林,也有如诗如画的泾源山水。泾源有“小桂林”之称,全长5465公里、流经九个省的黄河,只有在泾源县境可见到清澈如镜的水面。群山环抱,绿树欲滴,小鸟依人,使每一个游客都能大发思古之幽情。金色的沙漠、翠绿的湖泊、连绵的山峦、奔泻的河流皆汇集于方寸;江南水乡和高昌式的古城并存,使人迈不了几步就目不暇接。
——张贤亮(著名作家,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主席)
花儿朵朵开
到宁夏5A级景区沙湖游览的许多游客,都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花儿”歌舞剧《回乡婚礼》,都会为那浓郁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所陶醉。这台由中卫市文化部门主创的剧目,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融合,做出一次成功的探索。
把富有特色的演出搬到景区,并不是从《回乡婚礼》开始的。两三年前,大型原创回族舞剧《月上贺兰》在全国巡演之后,就到位于永宁县境内的回乡文化园“安营扎寨”了。
尤其令宁夏的文艺工作者自豪的是,《月上贺兰》不仅获得了文华大奖特别奖,还入选了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
由宁夏电影制片厂联合8家影视制作单位拍摄的魔幻电影《画皮》,一举创造了2.5亿的票房,位列2008年国产电影第二位,创造了“小厂拍大片”的奇迹。
紧随其后,由宁夏歌舞团创作、排演的回族舞剧《花儿》,在一年中两度进京,赢得广泛赞誉。
除此之外,宁夏还相继推出了《工会主席》、《塞上清风》等30多部优秀舞台剧目,宁夏话剧团创作、演出的《农机站长》、《乡村医生》等8部话剧,被中央电视台新闻纪录片厂拍成系列电影《西海固纪事》,在全国县以下影院放映。
“花儿”,是流行于我国西部多个少数民族中的民歌演唱形式,在宁夏、特别是在宁南山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宁夏“花儿”,又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为了弘扬这一优秀文化,宁夏积极引导,大力扶持,有些领导还带头写歌词,使“花儿”的魅力不断增强,影响力不断扩大。现在,在宁夏许多重要场合、重要演出中,人们都能听到“花儿”那高亢、嘹亮、动听、极具感染力的旋律。
为了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自治区采取得力措施发掘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打造并弘扬以回族优秀文化为主的九大主流文化。此外,宁夏还全面清理本地的文化家底,精心梳理重大文艺题材脉络,最终确定63个重点创作题材并落实了责任,确保文艺创作具有足够的动力。现在,宁夏每年平均创作优秀剧目都在10部以上,而保留下来的优秀剧目则超过40部,文艺院团每年送戏下乡在1500场以上。
不仅如此。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在宁夏也越来越活跃。仅最近三年,就有14个国家和国内的近200个艺术团体到宁夏演出,宁夏人在自家门口就品尝到了各种风味的文化大餐。一些重要的展会、赛事、节庆活动,也极大地激活了文化因素,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宁夏成功地举办了九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三届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今年,宁夏又承办了第九届全国舞蹈比赛、首届“黄河大合唱”全国邀请赛。
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遍及宁夏城乡,日益活跃的广场文化在银川、石嘴山、中卫、吴忠、固原等地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群。“湖城之夏”、“激情广场”、“花儿演唱会”、“花儿醉六盘”、“清凉宁夏”,都已成为颇具感召力的文化品牌。
现在的宁夏,群众文化天天有,广场文化周周有,节庆文化月月有,大型活动年年有。
引进与输出
宁夏不仅大量“引进”文化,而且积极主动“输出”文化。宁夏话剧团、宁夏京剧团都完成了万里巡演的壮举,演出的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宁夏京剧团两次将国粹展示到宝岛台湾,而银川市艺术剧院排演的《月上贺兰》,还把舞台搬到了埃及、卡塔尔、阿尔及利亚等国。宁夏把岩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办到了罗马和迪拜,宁夏文物也多次走出国门,让许多外国参观者惊叹宁夏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厚、艺术的精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与伊朗、埃及、沙特、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出版机构签署了版权贸易协议,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介绍出去。
与外界的精诚合作,也为宁夏的文化事业注入了生机,带来了机遇,增加了实力。由于历史的和地理的原因,宁夏文化人才缺乏,尤其缺少领军人物,文化基础薄弱,经济实力更不足,但这些困难都没有挡住宁夏人的步伐,没有熄灭宁夏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情。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借助外力发展自己”的用人观念,使许多国内文化艺术界的领军人物得以为宁夏文化事业效力。在《月上贺兰》、《花儿》、《画皮》的主创人员中,人们都不难发现在国内知名度很高、却不属于宁夏的文艺界名人。2009年的最后一天,宁夏广播电视总台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在银川签署协议:合办宁夏卫视。近两年的合作,使双方达到了共赢。现在,像这样的合作,不仅形式在更新,而且范围在拓展,有的已经延伸到国外。
“小省区办大文化”
文化设施的改善,为宁夏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焕然一新的宁夏博物馆、宁夏图书馆已经成为宁夏的标志性建筑,2008年动工、将于明年建成的宁夏大剧院锦上添花,将成为宁夏人向往的新去处。除了各具特色的主题博物馆之外,宁夏还建成了66座行业专题博物馆,实现了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目标。
宁夏的文化体制改革,也一次次走在全国前列:广播电视局台分离,广电网络整合,出版发行单位转企、剥离新闻单位的经营性业务,组建演艺集团,核销部分文化单位的事业编制……一切都有条不紊,有板有眼,平稳顺利。
宁夏文化的亮点,令人目不暇接;宁夏文化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宁夏人的眼光和气魄,令人由衷赞叹!
“小省区也能办大文化”,“小省区要办大文化”,“小省区勇办大文化”“小省区办出大文化”,记者曾用这些语言作为标题来反映宁夏人发展文化事业的抱负和信心。如今,这些已不仅仅是响亮的口号,而且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现实。而从“也能办”大文化到“要办”大文化、“勇办”大文化到“办出”大文化,则反映了宁夏人把理想付诸实践的实力、能力和努力。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文化春天的到来,让宁夏更加娇美,更加迷人。宁夏是山花烂漫的土地,是孕育神奇的地方,值得仔细观赏、慢慢品味、深入探究。
本报记者 庄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