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阅读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在“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一节,可看到“深入实施”的四个文化惠民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我国按计划去年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数字电影全部代替胶片电影。农村放的是什么电影?农民爱看吗?为了获得亲身体验,我们走基层,直接置身于湖北武汉东西湖区一个广场,和农民一道看了一场露天电影。
武汉暮秋,早晚温差大,天黑得快。从四面八方涌向东西湖区柏泉农场新苑社区广场的村民,穿暖了,就盼着天黑——露天免费电影好马上开始。我们穿行在老老少少中间,到广场,挨着乡亲们,在塑料凳上坐定。
新鲜!这儿正式播放前的内容不是贴片广告,而是一个叫《映前半小时》的节目。首先是一段展现东西湖区风光和新变化的小短片,说的都是农民身边的事儿。
“这不是村头的果树园吗?”“那地方我去过。”“老刘,路边骑三轮的怎么那么像你?”身边的观众一边看,一边忙着“对号入座”。
“《映前半小时》,东西湖区农民文化的新点子呐。”同来的武汉市文明办主任严宏悄声告诉记者。“把‘土’专家、‘洋’理论搬上荧屏,在影片正式上映前,根据农时、农事需要播出农民朋友需要看、喜欢看、愿意看的农业科教节目,说一说区里的新鲜事儿,打造出一条影片服务三农的特色路。这里头出过一个《四顺摆农门》的招牌节目,挤进了武汉市电视台‘都市家园’常设栏目呢。”
正说着,《四顺摆农门》的片头出现在银幕上。观众一下子热闹起来。主持人李四顺,在当地果然人气旺。这个混在农民中绝对一样的小品演员,以体验采访的形式,在田间地头与农民拉家常,用满嘴武汉话介绍农民自己的小技术、小窍门。他一出镜,观众的笑声就没断过。
今天的《四顺摆农门》,讲的是东西湖区荷包湖二大队农民种红冠桃致富的事。二大队就在柏泉社区附近。看到发生在身边的事,男女老少津津有味。当四顺为强调结的桃子大,夸张地用手比了个盘子大小时,大家哈哈大笑。“哪里找这大的桃子唦!”有人忍不住吐槽。
有个农民可不这样看,道:“这是个好点子,开春咱也种点。”
轻松地看完《四顺摆农门》,电影正式开场。今晚放的刚好是湖北题材的《山乡书记》,一部“三无电影”:无大投资、无名导演、无名主角。导演吕乐大胆启用湖北恩施宣恩县文工团演员熊兵担任男主角,还邀请湖北籍著名影星徐帆友情出演配角。其他演员全部从当地老百姓中挑选。剧中人物讲的是湖北鄂西山区人民熟悉的地方方言。摄制组四进鄂西大山区,在主人公原型刘银昌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完成拍摄。
镜头闪现险峻山色。主人公、乡党委书记向平川土话张嘴而出,观众乐了。
鄂西南,天涯乡,山高,闭塞。向平川刚上任,有的农民住茅草房、住山洞,有的甚至一条裤子全家轮换穿。要么是没有姑娘愿意嫁过来,要么是老婆孩儿跟着人贩子逃往异乡……目睹村民们的贫困生活,向平川急中生智,说服农民各家出工,用国家配给的八十公里柏油路的钱,修了七百多公里的机耕路……
观众中时而发出同情的惋惜声,时而开怀大笑。虽然我们听不太懂这位山乡书记的“土话”,但从人们的笑容中,领会了其中饱含的亲切感和乡土气。
影片源于真人真事:优秀党务工作者、基层干部标兵、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官店镇党委书记刘银昌,30年扎根山区,艰苦创业,带领全镇人民奔小康。群众出演,实景拍摄,惊人地真实。
影片最后定格于刘银昌接受采访的画面。“当一个坏干部容易得很,当一个好干部要修炼一辈子。”山乡书记那紧张但又充满信念的脸使人印象深刻。
掌声从人群中自发地响起。电影放完了,年轻人忙着搬器材。几位汉子意犹未尽地聊着,我们也加入进去。
“您觉得今天的电影怎么样?好看吗?”记者问坐在前面的冯爹爹。
“好看。我们就喜欢这种反映实际、不夸张、实事求是的电影。看看我们这里的条件,那比电影里可好多了。他们都能搞好,我们怎么不能搞好!”
冯爹爹说,自己是老三届,作为东西湖围垦农场的退休工人,和老伴都拿着退休工资,生活过得蛮好,每次放电影都喜欢来看。
“是啊,像这种结合农村、结合实际的电影我们才喜欢看。或者像《建党伟业》这样的,蛮好。这些电影讲的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又能教育人、启发人。像那些武打什么的,都是年轻人喜欢看,我们不喜欢。”一旁的陈艳青爹爹附和着说。
“一个月看两次电影?我们城里人也很难做到呢。《映前半小时》您喜欢吗?希望在这个节目里看到什么?”记者问一位围过来的老乡。
“映前就喜欢看哈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看哈子身边的变化。”黄赵旺爹爹说。
“除了看电影,大家平时都有些什么文化活动?”
“平时女的喜欢在这个广场这边跳个舞、唱个歌、唱个戏什么的;我们就是下下棋,去书屋看看书,活动还真不少呐。”关温山爹爹边指边说,周围几位老乡也争相说起来。
白天采访到的情景,在乡亲们的叙说中又成了一部电影。武汉西郊,美丽的汉水北岸,粉壁、黛瓦、飞檐、马头墙,一栋栋古朴典雅的徽派民居构成村庄,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石榴红”。
“电影”中,村支部副书记雷利芬讲,红红火火的“石榴红”是武汉市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结出的果。村民们在政府的扶持下集中改造房屋,房前屋后种上成片的石榴林、橘林、桃林和草地。村里的人行道铺上了彩砖,休闲公园、闭路电视、自来水、娱乐场、公厕、太阳能路灯等一应俱全。
“电影”中,村民们种菜、办农家乐、让城里人“认养”菜地。这里人均年收入19000多元。“石榴红”模式带动了周边乡村,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思路,打造以“春桃、夏榴、秋桂、冬梅”四季花卉为主题的“四季吉祥”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和休闲旅游观光带。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这里游人如织,蓝天、果园、民居,构成一幅和美的乡村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农民经济上富起来,文化上就想“灵”起来。村里建起幸福书屋,开办信息服务室,还自建了网站;接待礼仪培训、烹饪技术讲座、文明农户评选等活动不时举办,还成立了多种农民文化协会,开展戏曲演出、草根摄影展等丰富多采的活动。
“现在,大家闲下来,就去看书上网,或者参加文化协会组织的活动。每个月还能看两次电影。那些打麻将、拉筋扯皮的事都没了。”村民彭尤香告诉记者。“扯皮拉筋”,表现力无可替代,记者问同来的区委宣传部同志哪四个字,郑重地记下来。
观看露天电影,我们又想到“扯皮拉筋”四个字。趁着放映员收拾装备,我们和他拉起了家常。
放映员叫王公平,是东西湖电影站一位老资格放映员。他说——
“从17岁开始,我干了31年放映员。”
“我儿子也逐渐喜欢上这个行业,成了接班人。我们现在是名副其实的父子放映队。”
“这是《山乡书记》第38场放映,场场都很受欢迎。农民就是喜欢解决生活难题与科技致富的片子,还有反映他们自己生活的片子。”
“从老式的放映机到现在的数码影院,设备越来越先进,操作起来很方便,以前都是挑着机器走村串户,现在有车。我们放映员的日子越过越好。不仅定期给各村轮流放映,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应邀助兴,有时档期真排不过来。”
老王笑起来很是爽朗。
不过,老王也有自己的烦恼:“现在受广大农民欢迎的片子还是太少,另外有的新片、好片下来太慢,要是能和大城市的影院做到同步就更好了。”
……
夜渐渐深了,跟热情的村民挥手道别,上车后方觉浑身冻透,说起话来都有些哆嗦,内心深处又有种特别的感觉,那么温暖,那么敞亮。
(本报记者 何东平 户华为 夏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