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5日 星期六

    国家科技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曾万明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05日   07 版)

        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战略决策,揭开了绵阳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新篇章。经过十年的发展历程,绵阳科技城在科学发展、军民融合、人才支撑、环境保障、部省联动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比如,以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统揽全局,始终把统筹兼顾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的根本方法,有效避免了“先污染、后治理”和“先破坏、后补偿”的老路子,实现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再比如,以军民融合为根本路径释放潜能,始终坚持根基在军工、出路在民品,加快构建军工技术、民用技术、军民结合三大产业板块,积极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的路子,实现了创新驱动发展。

        在十年的实践中,绵阳科技城初步探索出一条加速国防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成功之路,取得了重要成绩,但目前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军民融合体制有待进一步突破。一方面,军地“两张皮”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在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工业资源等要素融合配置方面依然呈现条块分割现象。另一方面,军民融合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较为缺乏。与其他改革先行先试地区相比政策优势不明显,国防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积极性激发不够,缺乏持续动力保障机制。

        其次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相对于发达地区,绵阳科技城依然缺乏多元化、多渠道的资本体系支持自主创新投入,研发投入与知识产权拥有量还较低,依然缺乏高水平综合性科技产业孵化和创业平台,现有科技孵化平台发挥作用还不够。

        再次是产业结构调整有待进一步深化。绵阳科技城的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发展速度还不够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步伐还需要进一步加快。

        最后是科技潜能深度有待进一步发掘。主要表现在军民融合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水平和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军民两用技术成功交易转化的还不多,科技潜能释放不够。

        站在新的起点上,展望未来发展环境,绵阳科技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呈现出更加美好的光明前景,未来应准确把握中长期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格局新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重点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第一,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实现突破。一是实施重大创新基地建设工程。重点结合绵阳科技城实际,打造“三城”:支持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国家重大专项布局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灾后新区及空气动力学国家实验室基地,打造空气动力新城;加快建设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中航工业航空发动机实验基地项目,打造航空新城。二是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重点是提升军工企业创新能力,探索军工资源转化为军工资本的新模式,推进大院大企合作创新,探索院所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和委托开发、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投等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三是实施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比如,组建政府主导、公司化运作的“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孵化中心”,完善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产学研对接平台,健全利益共享、政策引导支持的技术转移机制。同时,通过实施“优秀企业家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等措施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服务环境。

        第二,在构建绵阳科技城工业产业支撑上实现突破。进一步完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造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核心示范区,强化绵阳科技城辐射带动作用,形成若干产业定位明确、功能分工合理的专业化产业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绵阳电子信息产业、精细化工产业、新材料产业基础良好的优势,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壮大精细化工、新材料等绵阳科技城高新技术优势产业。

        第三,在推进绵阳科技城体制机制创新上实现突破。建立军民融合发展体制,加速军工企业市场化进程,促进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建立军民融合利益共享机制,积极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和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军民科技设施资源共建共享,鼓励企业和国防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开展战略合作,以企业为核心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技术联盟。

        第四,在优化绵阳科技城发展的内外环境上实现突破。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宜居绵阳科技城,以低碳发展理念为引领,着眼产业发展和生态宜居,统筹规划建设绵阳科技城新区,合理配置行政服务、教育科研、金融商贸、生产物流、文化居住等各项功能,形成组团式空间布局。着力建设三网融合的数字绵阳科技城,加快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支持企业进军和发展中间件开发、网络终端、传输设备、数字化家庭等相关产业领域,结合物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完成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培育基于物联网应用的现代服务业,建成国家三网融合的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着力建设创新创业的人文绵阳科技城,抓好教育质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着力建设合作开放的现代绵阳科技城,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知名实验室在绵阳科技城设立研发机构,合理引导投资方向,支持企业海外拓展,并加强与国内各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形成协同发展格局,同时全面参与国际区域合作,扩大对外贸易和境外投资。着力建设高效优质的服务体系,重点培育创新型社会服务组织,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