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刚刚过去的十年被称为中国汽车业的“白金十年”——年均增长26%,汽车年产销从200万辆迅速攀升到1800多万辆,中国登顶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
然而,市场永远是那么诡秘莫测,在经过连续两年30%以上的“井喷”之后,高速增长骤然结束。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刚刚公布的数据:今年1至9月,汽车累计产销1346万辆和1363万辆,同比增长2.75%和3.62%。
3%至5%,已经是对2011年汽车增长比较乐观的展望。汽车大国,正在面临高速增长之后的阵痛和转型。
狂飙增长后遗症:产能过剩焦虑再现
“从2011年起,中国汽车产业开始告别高速狂飙的飞速增长时代。”在不久前举行的2011全球汽车论坛上,论坛执行主席王侠对中国汽车业市场形势的概括尖锐而真实。
突然进入调整期的中国车市,几乎把所有的汽车企业都打了个措手不及。从今年4月份开始,汽车产销连续3个月负增长,大部分车企半年考时没有交上完美的答卷,近七成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未能完成全年目标的一半任务量。10月份被寄予厚望,却由于受新的节能汽车补贴政策门槛提高影响,超九成品牌被排挤出补贴范围,使得去年的销售主力1.6升以下车型未能再次担当起冲量的先锋。今年“十一”黄金周成为最淡的“黄金周”。
但在市场放缓的同时,汽车企业产能扩张的消息却不断出现:总投资77亿元的一汽大众轿车三厂在成都投产;总投资70亿元的上海通用扩产30万辆的工厂奠基;长安PSA深圳基地获批,也将最终形成年产50万辆的生产能力;神龙公司第三工厂在武汉动工,到2015年,神龙的产能将提升至75万辆。此外,北京现代、福特在华合资公司长安福特马自达和江铃汽车,目前也都在兴建新的生产基地。
国家发改委的调查表明,我国30家主要汽车企业(集团)2015年年底规划产能3124万辆。全国有27个省、区、市生产整车,主要集中在东北、京津、华东、华中、珠江三角洲和重庆市六个地区。根据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所了解的规划情况来看,“十二五”末期规划产能已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指出,严重的产能过剩会导致市场恶性竞争、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工厂开工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不仅阻碍了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对宏观经济发展也必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但是,产能扩张的冲动难以抑制,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指出:“汽车工业具有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特点,能够带动150个行业的发展,大规模发展汽车工业成为地方政府全力推动经济发展的重点,汽车产能扩张有强大的利益驱动。”
另一方面,在2009年、2010年“井喷”增长的市场形势下,许多企业都在加班加点超生产能力地上产量,甚至由于产能不足而白白损失订单。在“白金十年”的狂飙市场惯性中,如果继续按年均20%的增长速度预测,到2015年中国汽车产销将达4000万辆。产能扩张的冲动,也是市场狂飙增长的一个后遗症。
市场慢行期分化加剧:自主品牌受伤最深
2011年,世界经济继续在不可确定性中沉浮、国内资源能源制约增强、环保压力日趋加大、政府鼓励消费的政策退出,中国汽车驶入了慢行区,市场分化正在加剧。
盛拓时代信息技术公司一份调查表明,市场形势放缓、政府鼓励消费的政策退出、老百姓消费升级以及北京上牌摇号等因素对不同汽车品牌影响差距很大:一二三线城市自主品牌汽车的关注度在下降,合资品牌关注度没有什么变化,而进口豪华品牌关注度在上升。
目前,自主品牌乘用车下滑尤其厉害,几个自主品牌企业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与裁员的现象。而宝马等豪华汽车却仍在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
“今年自主品牌遭遇到了新的困境,大多数自主品牌销量滑坡,利润锐减。我认为自主品牌面临的不是短期的市场调整,而是未来一段时间都要经历和忍受的市场长痛。”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说。
由中国贸促会汽车行业分会和成都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11 全球汽车论坛,将主题定为“中国汽车由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的跨越”,大家都在思考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徐和谊认为,过去十年来,我们的自主品牌大多是从低端起步,通过低水平的模仿和低廉的价格,占据了合资品牌无暇去做的低档车市场,获得了一定的空间。但是当合资品牌的价格区间普遍下沉时,自主品牌必然面临品牌枷锁的进一步收紧。一部分企业在发展自主品牌的时候,缺乏脚踏实地和创新求变的精神,只想抓市场的空档进行投资、投机,还没有做好与国际品牌长期作战的战略部署。
“自主品牌当前遇到的困难,是过去我们在发展自主品牌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和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徐和谊认为,对自主品牌来说,“十一五”是资格赛,“十二五”是选拔赛,到了“十三五”将是淘汰赛。
阵痛转型中的追问:从“被国际化”到创新路
“最近很多人士问到,中国的自主品牌还能不能够生存?能不能够发展壮大?能不能在如此激烈竞争的市场当中,从一个弱小的苗成长壮大,并成为参天大树?”长安汽车董事长徐留平说。
徐和谊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的汽车市场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我们的自主品牌要面对面地和国际品牌竞争。所以中国的自主品牌之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中国的自主品牌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光靠价格的竞争,路走不长。如果只是卖几万块钱的车,可能短期内还有一定的市场。但是整个产业、企业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过去我们的汽车工业基本上是‘被国际化’,没有真正做到国际化。”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小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中国1800万辆的汽车产销中,自主品牌只占30%,在中国汽车的发展中,合资企业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外资的依赖,对于国外技术的依赖,使我们在一段时期内让出了市场,得到了技术。张小虞指出,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来讲,我们要做到真正的国际化,而不是“被国际化”。要更多地发挥在技术创新、销售、品牌等各个方面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大企业,已经在合作的路上走了很长一段路的企业,应该逐步取得主动权,去争取更多技术上的把握。
中国政府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是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这也是我国汽车产业历经半个多世纪发展,所形成和积累的工业基础的升华,更是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大国必须要走的道路。当中国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单纯地靠技术引进、技术合作,已经很难维持和发展,出路惟有创新。王侠指出,在市场放缓的背景下,只有从生产大国向创新强国转变,中国汽车业才有未来。
(本报记者 张 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