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1日 星期二

    “当时只道是寻常”

    ——在《杨振宁传》读者见面会上听到的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1日 13版)
    杨振宁
    杨建邺
    丘成桐
    陈方正
    刘 钝

        三联书店刚刚出版的《杨振宁传》(增订版),被认为“是一部不应,也不会被人忽视的科学家传记”。在这部书的读者见面会上,传主杨振宁,作者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退休教授杨建邺,嘉宾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香港中文大学著名学者、中国文化研究所前所长陈方正,著名科学史家、国际科学史学会主席刘钝,面对莘莘学子,倾吐了一番人生感悟。他们话语中充盈的睿智,思考时呈现的美丽,令人难忘。

        ●杨振宁:

        国内多半科普文章让人误入歧途

        现在整个世界对于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注意,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国内对于科普工作,对于介绍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科学给广大民众的工作做得非常不够。讲一个不客气的话,多半的科普文章看了以后会让人误入歧途,作者没有扎实的态度,有投机取巧的心理。 

        目的是想要作出世界性的贡献,而没有兴趣,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如果一个人努力向学的目的是想要作出世界性的贡献,那他成功的可能性很小。每一行的前沿都有一些问题,一个年轻人如果钻进那个领域里,懂得了那个问题,而且他天生对于这一类问题有坚定的想法,他就可能想出来新的办法。他想出这个新的办法的时候,不会是想要得到诺贝尔奖的,就是因为对这个问题有兴趣。

        我一直说做一个工作有三部曲:第一步,你要对这个问题发生浓厚的兴趣;第二步,要做一个长期的思考和努力,这常常是不成功的;第三步,由于努力没有结果,于是你不可避免地沮丧或者做别的事情了,但你的脑子并没有停止思考,会想出来不同的组合,结果其中一个组合对了,于是顿悟出现了,你就有可能成功。

        科学领域最有机会的是应用领域

        年轻人要注意到每一个科学的前沿领域,每30年、50年就有大的重点的改变,今天在科学领域里最有机会、最有可能发展的,是应用领域,而且这些应用常常是跨学科的。例如激光在上世纪50年代是个纯粹的学术问题,而今天与激光相关的工业产值一年达几百亿美金,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医学上,前途不可限量。

        ●丘成桐:

        学问的评价,要看它百年后的影响

        杨振宁先生能够提出流传千古的重要理论,就是因为他对内在的对称有很深刻的理解。除此,他和李政道先生做的临点的问题本身就是很漂亮的一个数学命题。可见一个伟大的学者,他做的工作可以10年、20年、60年以后还具有威力,这实在了不起。从这个观点来看,我们对于一个学问的评价,要看它过了20年或者100年以后还有没有影响。

        不要看拿不拿大奖,而是看学问能不能做得有成就

        国内很多人追求拿奖、做院士和杰出青年等,我想这不是能够做成学问的环境。我是做几何成名的。当年在斯坦福,我带领着一批年轻学生和同事一起工作,虽然没有专家在旁边,可是我们自己对一些问题有很强的好奇心。中国应该营造这种气氛,让年轻人能够想,能够向前走,发挥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应该能够有好的奖励方法。现在中国国力增强,很多有学问的研究人员都来了。把握住这个时机,中国的学问会大有成就。假如我们的国家愿意鼓励学者为学问做学问,我想要完成一些大的学问是不难的,尤其在数学方面。

        年轻人应当胸襟大一点,不要怕,拼命往前走,总是会成功的

        当年我们有很大的自由度,很大的好奇心,拼命去研究我们喜欢的问题。现在中国一般的年轻人并没有这么大的好奇心,没有为了做学问而做学问的那种冲动,这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做不出大学问。坦白来讲,研究普通的问题遇到的困难比做重大的问题更大,因为很多普通的问题很多人都做过了,好的想法没有了,不如做一些重要的问题,更能够产生成效。

        年轻人应当胸襟大一点,不要怕,拼命往前走,总是会成功的。中国年轻人没有这个勇气,这是最大的问题。

        ●刘钝:

        科学大家都有科学史、哲学的眼光

        我不认为学了科学史就能成为科学大家,但是科学大家都有这种历史眼光或者哲学眼光,杨先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我们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在量子力学方面有所建树的大师们,都是非常好的哲学家,不单纯是实验室的思想。1962年杨先生出版了《基本粒子》,只有在前沿工作的大科学家才能用那么简洁的文字把这样一段最激动人心的近期历史描写出来。传记中,专门有一章讲杨振宁先生另一个研究领域——物理学史。杨先生对凯恩斯对牛顿手稿的研究曾经有过很精彩的点评。凯恩斯是学经济学的,他从牛顿的子孙那里花巨额资金买来他的手稿,在朋友圈子里面发表演讲,他死后由他的弟弟在俱乐部里面发表出来,杨先生对这个东西很重视。以这样大科学家的眼光来看历史题材,做出的东西常常出人意料。

        ●杨建邺:

        科学史是每个理科生必备的一种知识

        科学史是每个理科生必备的一种知识。我们现在讲课,一般都是只讲逻辑,科学的发现往往不是靠逻辑,有时候甚至要破坏逻辑,研究者需要很多的思想和方法。但现在我们的高中、大学教育阶段,这方面的知识严重缺失,只有在一些传记里可以获得。苏联教育中有一点值得借鉴,就是师范学校的学生一定要学科学史,学物理的一定要学物理史,因为科学史会告诉人们,科学的发现是非常微妙的,不是靠逻辑来的。

        ●陈方正:

        听大师闲话家常,不是寻常事

        我想起萧伯纳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在现实里面,所有的人都站在同一个地平线上,只有走进了历史以后,卓越的人才会露出头角来。可是有些人在现实里面也已经露出了头角,我们在座就有两位。我见过杨先生很多次,听他讲话很多次,好像也不经意。这让我想起纳兰容若的一句词,。杨先生和丘先生这次和大家坐在这里,好像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聚会。可是几十年之后再回想起来,在座的人会觉得今天有机会瞻仰这几位科学大师的风采,听他们闲话家常,不是一件寻常的事。人生里面有很多的事情,,可实际上是很不寻常的。

        十月光明书榜:《杨振宁传》(修订版)

        杨建邺著 三联书店 58.00元

        (本报记者 庄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