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门中国哲学会主办,武汉大学国学院、港专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及本刊等单位协办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暨国学学科设立的反思”学术研讨会近日在澳门氹仔君怡酒店举行,来自大陆、香港、澳门的三十余位学者出席本次会议。与会学者关注高等学校国学教育与国学学科设置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华中师范大学高华平教授指出,当前中国的的“国学热”持续升温,但“国学”的学科建设却相对滞后。“国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应该有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和明确的教学培养目标。理想的“国学”应该是既与传统的文、史、哲各学科紧密联系,但又有一定区别的或自身特点的学科;“国学”的学科体系也具有现代学科逻辑层次清晰的知识结构、而又便于大学开展“国学”教学的认知体系。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高级研究员郑炜明博士系统介绍了饶宗颐先生的“华学观”。郑炜明博士指出,“一般人心目中所谓国学,即饶师心目中的知己功夫、返求诸己的传统中国文化之学,但他认为这是研究中华文明这个屹立于大地之上一个从未间断的文化综合体的学问,所以他会称之为华学。笔者相信饶师不会反对华学即国学这一说法。”武汉大学于亭教授认为,当代中国的高等“国学”教育,可以从三个功能层面和路向来加以理解:面向学院学术的专业教育、面向公民培育的通识教育、面向文化建设和文明对话的传统之诠释和转化。“为学”的教育和“为人”的教育,都可以指向参与文明对话和参与社会转型新文化建设之目标,这是我们思考当代高等“国学”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同时他也指出“中国古典学”应为当代“国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
目前,国学热方兴未艾,许多学者把“弘扬国学、建设精神家园乃至儒教复兴”当作高等学校国学学科建设的使命。此种状况实际上为国学学科建设带来阻力。武汉大学孙劲松副教授指出,这混淆了高等学校“国学学科”与“弘扬国学”这两个概念。作为一个学科,对于研究对象要保持基本的价值中立。国学学科的使命是对“中国古典学术体系”进行多角度、全面的挖掘研究,为现代文明提供一种借鉴,“国学”究竟是现代社会弘扬的对象、还是批判的对象、还是历史记忆的一种存留,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并不能否定“国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存在的必要性。他还指出,在当代西方学科体系中,产生于学科分类之前的欧洲古典学、东方学、汉学等综合交叉性学科的整体性得到了尊重,美国学科分类中有专门的交叉学科大类容纳这些学科,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体制保障,并没有将其肢解到“文、史、哲、考古”等学科之中,仅此一点就可以说明“国学学科”设立的必要性、合理性。基于“国学”这一名词的泛用乃至滥用,于亭、孙劲松等学者也赞同用“中国古典学”这一更加学理化的名称来开展“学科申报”工作。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叶锦明教授对国学研究的范畴与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她从章太炎、梁启超的国学观入手,指出国学的范畴以经史为核心,重视儒家思想而忽略佛道两家的内容,并不恰当;将国学的范畴只限于人文学科,而且侧重史学的部分,这种偏侧不利于国学长远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杨庆中教授对国学视野下的经学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提出近代学科体制分类对于传统经学研究无疑具有人为割裂等诸多消极影响,但却也同时具有深化问题意识、超越传统研究理念的积极意义。而从发展的眼光看,割裂之后如何统合,超越之后如何回归,应当是今天国学视野下的的经学研究所面临的最为重要的课题。(孙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