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制度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作出了“三加快、一加强”的战略部署,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四大任务之一,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为贯彻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精神,深入总结十七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在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中的经验,近期文化部和光明日报组织开展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调研,形成了此报告。
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把文化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文化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凸显、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逐步树立起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以重点工程为抓手,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服务为核心,加大建设力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态势,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七大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进展
⒈文化自觉意识明显提高,努力发展文化民生
十七大以来,各地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机遇意识、改革意识、发展意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承担起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责任,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维护文化民生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基本共识和自觉行动。许多省市将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并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作为文化事业第一位的工作,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规划,提出了在“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具体路径,让“软实力”有了硬措施。河北省邯郸市把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作为全市的“幸福工程”,纳入全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十五个方面实事,加大推进力度,让更多人民群众享受到文化发展成果。霸州市把文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亲自抓,明确提出“抓文化就是抓民生”,将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体系,纳入整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坐标中,以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共同提高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全市上下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保证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推进。
⒉文化事业投入大幅增长,多元投入机制正在形成
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为323.06亿元,与2005年的133.82亿元相比,增幅达141.4%。“十一五”时期,全国文化事业费累计超过120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9.3%。“十一五”以来,国家对城市和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5年间增幅分别达到110.6%和226.1%,均已实现“翻一番”。人均文化事业费从2005年的10.23元增加到2010年的24.11元,增幅为135.7%。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日趋多样化。云南省从2009年起,每年按照农民人均0.50元的标准安排文化惠农活动补助经费。2009年—2010年,省级财政共安排“文化惠农”专项资金3764万元。四川省成都市把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城区人均文化经费每人每年按6元—10元标准纳入财政预算,远郊区县每人每年按2元标准转移支付。全市每年累计投入达1.1亿多元。福建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捐赠文化设施建设,福州图书馆设施建设募集资金4亿元。河北霸州市设立文化发展基金,把重点文化设施、公益性文化服务列入财政预算,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市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保证。
⒊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网络不断完善
重大文化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国家话剧院剧场等工程相继竣工,国家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中央歌剧院剧场等工程完成立项审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修缮专项资金、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专项资金等一系列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显著改善了基层文化设施的整体面貌。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县级公共图书馆2512个,县级文化馆2890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0118个,基本实现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村文化室28375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99521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在形成。福建省组织实施“年百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完善工程”,为乡镇综合文化站配送设备器材。南平市把500多座祠堂、庙堂、废旧礼堂改造为书堂或农民文化俱乐部,扩大了文化阵地。成都市将社区文化中心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功能配置、统一标识标牌,率先实现社区文化设施达标全覆盖。青岛市投资30多亿元在城区形成了“十五分钟文化圈”,在农村实现了文化活动场所“镇镇有”、“村村有”的目标。
⒋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日趋丰富
各级文化部门按照“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的思路,把文化惠民项目作为重要民生工程,不断优化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近年来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创新工程。到2010年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总量达到108TB,村级服务点基本实现“村村通”。山东省专门为农民群众建设“山东新农村网上图书馆”,创造了互联网加卫星的分布式视频点播技术的“山东模式”,并通过网络电视启动了文化共享工程进万家服务平台。云南设立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全省共建成“农文网培学校”408所,在建244所,举办培训7500多期,免费培训农民群众23万人次。福建省文化共享工程基本完成省级平台、37个县级支中心和206个乡镇服务点建设,覆盖1.5万个行政村,通过整合、自建和购买版权等方式,将总量达29TB的文化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卫星服务基层群众。国家数字图书馆经过近5年的建设,数字资源量达到327.8TB,服务范围覆盖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卫星、移动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等。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使县级读者都可享用到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送书下乡工程和流动舞台车工程的实施,使基层文化资源更加丰富。
⒌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全面开展,文化服务创新亮点纷呈
为切实履行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推进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庄严承诺,2011年年初,文化部、财政部开展了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2011年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2012年年底之前各级美术馆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成为新时期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亮点,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各地积极创新文化服务供给机制,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形式,提高公共文化产品质量。长沙市自2003年起,坚持“政府买单、群众看戏”,年均送戏下乡进社区800多场,到农村放映电影2万多场。开展“图书漂流”、“阳光娱乐,创业兴文”等活动,向社会发放文化消费优惠(免费)券14万多张。浙江、广东、天津、吉林等地探索实行基层文化设施的合作联办、委托管理,积极发展流动图书馆、博物馆,使群众能够享受就近、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⒍品牌活动影响广泛,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多年来,文化部按照“宏观布局、统筹指导,抓住重点、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导向性、示范性、带动性、可持续性为原则,坚持重大活动组织与长效机制建设并重,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2010年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期间,“群星奖”全国巡演15个省市,成为历届“群星奖”参赛和观众人数最多、媒体关注度最高的一次评奖活动。全国有963个县(市、区)及乡镇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活动充分展示了近年来群众文艺创作的丰硕成果,社会反响热烈。以“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系列活动为载体的“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建立了民族文化交流新平台。各地积极开展不同层次的文化活动,努力做到主题品牌文化活动突出“示范性”;常规群众文化活动突出“参与性”;地方节庆文化活动突出“独特性”。四川省提出“一县一品牌”、“一乡一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思路,全省181个县县县有艺术节。河北省邯郸市组织开展的“欢乐乡村”活动,通过村、乡、县、市自下而上层层发动,组织开展农村文化“大选秀、大比武”,“以十带百、以百带千、以千带百万”的链式带动,形成农村文化的巨大磁场。许多地方基本实现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被广大群众称为“永不落幕的舞台”。在生动、活泼、持久的公共文化活动中,文化爱好者们走进社团,走上舞台,尽情释放文化激情,展示文化才能,接受了优秀文化熏陶,提升了综合文化素养。
几点启示
十七大以来各地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启示:
⒈坚持政府主导是事业发展的关键
公共文化服务是体现现代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为着眼点,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二是要制订公共文化发展法律、政策,完善各项建设、管理制度和服务方式,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向公民提供制度化的公共服务。三是要发挥公共财政作用,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要把公共文化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同部署、一同实施、一同推进、一同考核,真正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上加强领导、工作上强力推进、政策上全力支持,考核上有硬指标,使文化工作在“四位一体”的布局中凸显应有的作用。
⒉加强制度建设是事业发展的保障
维护和实现公民的文化权益,必须设计并实施切实有效的制度体系。近年来,文化部坚持理论政策研究和实践推动并重,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构建。在理论政策层面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深入研究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理论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以充分发挥“决策参考、指导实践、推动立法”的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文化自身发展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设计体系。在实践层面,积极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在“十二五”期间,在全国东、中、西部创建一批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通过制度设计和示范区创建,地方党委、政府的主动性得到发挥,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实践示范和制度经验。
⒊创新运作手段是事业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提供文化发展动力、激发文化发展活力的有效手段。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把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内容创新、服务创新渗透到每一个领域,不断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新的理念、内涵和方式。文化部以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打造基于新媒体的服务新业态为目标,努力构建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城乡、传播快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广东省创新运行机制,服务形式明显拓展。建设以“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和“流动演出服务网”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网络,盘活了现有文化资源。浙江图书馆开通网络图书馆,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图书馆系统“一卡通”工程。深圳市开展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使群众能够更便捷地享受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浙江台州市“百分之一”文化计划、嘉兴市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等文化创新实践影响广泛,有效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⒋坚持需求导向是事业发展的前提
现在人民群众对实现自身文化权益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热切,这就要求各级文化部门必须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围绕群众看书看报、看电影、看电视、看戏、公共文化鉴赏、文化素质培训、群众性文体活动等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让人民群众普遍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在服务内容上,要紧贴时代主题、紧跟基层需求,推出一批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群众文化精品和服务项目。在服务方式上,坚持方便群众、联动基层、不违农时、不择场地、不拘形式,为城乡群众提供便捷服务的原则。要建立公共文化需求的表达、信息反馈和社会评估等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畅通群众对文化的建议和参与渠道,倾听群众意见,及时调整服务内容,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⒌确保文化惠民是事业发展的目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落脚点是努力实现均等化。均等化主要是指城乡均等和身份均等。在城乡均等方面,要努力弥补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欠账,使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布局、合理配置,推动城乡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身份均等方面,要始终关注社会各阶层、群体,并向未成年人、老人、城市低保户、农民工等倾斜,高度重视和保护其文化权益。福建省群艺馆2004年起启动“艺术扶贫工程”,每年组织专家前往偏远地区中小学开展艺术讲座。福建省南安市从2007年开始实施“文化低保”惠民工程,将全市有文化意愿而没有经济条件的弱势群体列为“文化低保”帮扶对象。这些都是要努力打造人人参与、惠及全民的文化服务体系,使广大群众能够更方便地享受公共文化成果、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形成公共文化设施物尽其用、先进文化成果城乡共享的良好局面。
⒍推动社会参与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政府主导的同时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青岛市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专题博物馆及各类展览馆建设,已吸纳社会资金20多亿元;整合社会人才资源建立文艺人才库,整合社会文艺节目资源建立节目资源库。长沙市自办文化团体(场馆)500多个,民营博物馆20多家。浙江省500余家民营剧团全年累计演出约15.8万余场,观众7900万余人次,约占全省年营业性演出场次总量的90%,观众人数的85%。政府要一手拉着群众,调动广大民间文艺人才的积极性,积极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引导更广泛的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激发全民关注文化、参与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热情;同时还要一手拉着企业,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尤其是广大民营企业投资、捐助公益文化设施,加强对民办文化机构和团体的支持力度,打破体制界限,在资金扶持、队伍培训、行业评估等各方面对民办文化机构和国办文化机构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努力形成多元互补、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格局。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系列调研报告回溯
之一:真改革,真发展,真受益——关于安徽省文化体制改革的调查(2011年8月30日15版)
之二:公共文化服务的“忧与乐”——关于山东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调查(2011年9月6日15版)
之三:重科技 抓创意 塑品牌——关于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2011年9月13日15版)
之四:打造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关于广东省文化“群体性繁荣”现象的调查
(2011年10月3日3版)
之五:走进生活 接轨国际 掌控渠道——关于北京市文化“走出去”的调查(2011年10月13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