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办的“经学与史学”学术研讨会不久前在该校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岳麓书院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别从历史和当代的角度,针对经史关系、经史内涵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讨论。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20篇,有的论文是对经史关系的宏观论述,如陈少明在《孔学、史学与历史形而上学》中提出,理解传统史学的成就与特质,不能停留在具体经验层面的论述上,还要解释它背后的形上学观念。有的论文是对《春秋》学的专门考察,如曾亦的《史法与书法——论黄泽、赵汸的〈春秋〉学》与郭晓东的《论孔广森与〈左传〉》,通过探讨元代黄泽与赵汸、清代孔广森的《春秋》学著作的思想特点,探究其中的经史关系。有的论文是对经史大师的思想探讨,如江湄的《章太炎〈春秋〉学三变考论》探讨了章太炎“六经皆史”说的本义,彭春凌的《“六经皆史”还是“创法改制”》则探讨了章太炎与近代今古文经之争的历史实相。还有的论文集中探讨《春秋》对司马迁作《史记》的影响,如陈苏镇的《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新解》,提出司马迁所谓“一家之言”,本意应指以“《春秋》之义”为核心的“汉家之言”;而陈文洁的《“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则认为,司马迁理解《春秋》虽本于董仲舒的《春秋》之学,但始终有着独立思考的态度和学术立场;刘伟的《一种“新”史的意蕴》,则指出《史记》在司马迁心中实有的“经书”韵味。经过两天精彩的讨论,与会学者就经史关系、经史内涵等问题,对《春秋》是经还是史,《史记》是否受《春秋》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辩难,这些争论促使参与者进一步思考今天如何进行经学研究,如何看待史学研究等问题。 (高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