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上旬,中关村的每一个角落都在传播着2011年诺贝尔奖得主的名字和业绩。在这方面,中关村肯定是全世界最敏感最快捷的地方之一。因为,中关村创新活动瞄准的,是世界顶级优势。
“不创新,毋宁死”
曾经,中关村一位负责人说:“不创新,毋宁死。”有人认为有点偏激,然而,对一个瞄准世界科技高地的群体来说,“创新是空气,是生命。”
整合中央和地方创新资源,是中关村创新的重要任务。中关村积极与北京市、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卫生部、教育部建立会商机制,重点围绕示范区和人才特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等重大事项,推进落实先行先试,开展联合审批。据介绍,目前,北京市已与科技部签署了《会商制度议定书》和《第一次部市工作会商会议议题》,与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科技部签署了《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协议》,与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和总装备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促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
依托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资金统筹机制,审核通过了2011年第一批统筹资金项目,安排统筹资金50亿元,目前正在推进第二批统筹项目。
人才,人才,还是人才
中关村最需要什么?人才,人才,还是人才。
据介绍,中关村正在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截至目前,共向第七批“千人计划”推荐60人,并初步确定16人为2011年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候选人。在已有5个海外联络处的基础上,又成立了驻德国慕尼黑和香港联络处,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
2011年,中关村启动了《2011年中关村人才特区引进人才专项工作计划》,筛选出213家企业的468个岗位,进行全国招聘,并对录取人选办理人才引进。发布了针对示范区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人员特点的《高端领军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价试行办法》,并在海淀园和亦庄园内先行试点。
招才,得才,用才,就得千方百计推进落实人才特区各项支持政策。为此,中关村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接待机制,全程跟踪创业团队及项目进展,及时帮助解决各种问题。目前,已通过召开协调会等形式帮助12个海外高层次创业团队解决创业难题,6所高校与8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这是俗话,也是实话——“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围绕《关于中关村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指导意见》,中关村组织成立了以科技部条财司和北京市金融局牵头的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形成了《关于中关村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指导意见(初稿)》。同时,积极向科技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申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方案》,争取成为首批试点地区。
中关村不断完善示范区企业上市培育工作体系,仅今年就新增上市公司15家,总数达到190家,融资合计近1800亿元。通过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与和谐爱奇投资管理公司等机构合作设立了16只子基金,合作规模累计61亿元。2011年上半年,中关村地区发生的创业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
(本报记者 杜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