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文化是政治、经济、社会在精神层面上的反映,又对政治、经济、社会产生促进和推动作用。请问30余年来,文化在促进和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贾磊磊:今天,在我们迈向新世纪科学发展之路的时候,人们越来越发现文化所具有的非同寻常的伟大力量。不管我们把文化视为一种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还是把文化视为一种历史传统,它都曾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无形动力。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的战略目标,文化已经被提高到国家总体的发展战略布局之中。
中央领导也曾明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更加明确地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把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到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高度,既为我们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研究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提供了宏观的指导原则,同时也把文化建设与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联系起来,为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曾经明确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可见,文化在中国已经被确定为一种推进国家全面发展、凝聚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文化领域主要完成了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性转向。即把文化从一种位居于国家社会经济总体目标之外的角色,纳入到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这种宏观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文化不仅步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而且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推进作用。例如,我们的文化产业的年增长速度达到17.1%,远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记者:根据您的观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哪些显著特征?
贾磊磊:中国社会自进入多种经济实体相互并存的时代起,同时也进入了一个各种文化思想相互交汇的时代。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共同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交流、汇聚、冲撞。应当看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主流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我们的国民对于国家主流文化具有很高的心理认同度,对于国家的红色经典怀有强烈的情感记忆,包括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越来越持有一种首肯的态度。
记者:您认为如何进一步发挥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推进作用呢?
贾磊磊: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挥文化的作用,提升公众对于民族文化的集体认同感,弘扬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不单是一个政治思想教育的命题,也不是一个单向度的宣传舆论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社会文化心理、媒体文化传播、大众文化消费、国家文化安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领域的文化战略命题。历史证明,支撑一个国家与民族长久、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并不只是靠知识精英的超前意识,更是要靠大众普遍敬守的精神信仰。
记者:什么是引导我们走向未来的文化力量?
贾磊磊:中国在迈向未来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除了利用经济的方式来驱动社会的持续发展之外,还需要一种来自于人们内心的文化力量,来支撑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能够矢志不渝地走向事业的高峰,进而推进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力量肯定不是来自于对个人物质欲望的满足。无论如何,它不可能来自于对物质的追求。因为任何个人对物质追求所产生的动力,对于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而言,都是微不足道的。只有无数个人共同坚守的精神信念,汇聚而成的精神力量,才能够推动一个国家的不断发展。
人类的历史发展证明,个人的物质欲望并不是一个国家开创历史纪元的关键因素。这还不是说个人的物质欲望不足以使人奋进,而是说建立在个人物质欲望基础上的所谓精神动力,在个人的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就会迅速减弱、甚至终止。所以,贪婪的古代罗马贵族,并没有把意大利带入近代资本主义的前列,这个历史事实说明: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发展而言,并不能把推进社会的恒久动力锁定在满足人们物质欲望的层面上。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文化建设,实际上就有这样一种为未来中国的发展寻找恒久动力的战略意义。
当今的中国从未来发展道路而言,我们也是在寻找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佳精神模式,也是在寻找一种能够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够逐一地成为推进历史前进的内在动力。文化,只有形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群体力量才能够成为撬动世界的杠杆,才能影响历史前进的步伐。对于没有普遍吸引力的文化只能会成为一种传统,但却不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我们除了制定一系列适合于经济发展规律的法律与政策之外,还要利用文化的力量来引领我们现代化的进程,用文化精神来激励与整合个体对行业、对社会、对国家的集体认同。
记者:文化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重大贡献是什么?
贾磊磊:中国的文化发展目前进入了一个双轮驱动的历史时代。所谓双轮驱动,就是我们的文化在国家层面上分别划定为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两个不同的领域。在文化产业领域引入的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推进其自身的发展,满足国民的文化消费需求;而在文化事业领域,引入的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念,满足的是国民基本的文化权益。这就是说,我们是通过这两个不同领域的共同推进、协调进步共同实现国家文化的总体发展。
记者:在当前背景下,文化要发挥自身的能量还需要理顺哪些问题?
贾磊磊:在全球化语境中,我们寻求文化多样化发展、谋求不同文化之间求和谐共处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一个社会的和谐进步与稳定发展,除了需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对话机制外,还需建构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仁爱”、“自然”的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在于这些思想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因此,这些价值观念是中国文化代代相传的内在动因,同时,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在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过程中,将这些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的文化理念也能够转化为符合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使其成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因。
这种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对外可以确立中国自身的文化品格,构成与异域文化进行对话、交流的基础,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搭建更为宽阔的交流平台;对内可以实现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相互认同,消解利益分配中可能形成的价值观分化与对立,从而确立一种全社会普遍信守的文化理念,以实现对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体认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坚实的文化根基,在文化的建构过程中实现对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承与弘扬。
如果一个民族能够建构一种被公众普遍信守的文化准则,确定一种被全体国民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那么,这种文化准则和价值观念就会转变成为引领民族奋进的无形律令,就会升华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长久动力。
题图:2009年,陕西省横山县,正月里闹秧歌。房海峰摄
(除新华社署名照片,本版照片均选自摄影集《人间正道是沧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国摄影家协会编著)
(本报记者 王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