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09日 星期日

    清廷覆灭原因深析

    王学斌 《 光明日报 》( 2011年10月09日   05 版)

        今年的图书市场,辛亥革命选题林林总总,相关作品不下数十种。其中,让笔者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三本。一本是年初张鸣先生的《辛亥:摇晃的中国》,一本是4月份马勇教授的《1911年中国大革命》,另一本便是《辛亥残梦:帝国崩溃的前夜》。如果说张书像万花筒,让读者领略到辛亥年的多元景象,马书似扫描仪,将这场革命的来龙去脉重新梳理,那么金书则是一个听诊器,对清廷覆灭之因进行了全面分析,把研究推向了深入。

        具体而言,通读全书,笔者有三点感受。首先是“新”。辛亥革命距今已有百年,亲历者与后来人前赴后继,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字,如何避免雷同,推陈出新,便是摆在写作者面前的首道难题。金书妙就妙在开篇既不宏大叙事、长篇铺叙,也非故弄玄机、布下迷阵,而是从“长沙抢米事件”说起,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继而层层递进,名臣之死、皇族弄权、废除科举、编练新军、新政走样、江湖恩怨……一步步将清末政府的积弊、昏庸和盘托出。作者的写作逻辑好似推多米诺骨牌,牵一发而动全身,自然而不失趣味,实在是独具匠心。

        其次乃“真”。不知何时,戏说人物或调侃历史成为时下一大风尚,写作界犹如娱乐圈,书籍仿佛流行曲,充斥书店与网站,这其实是对历史缺乏敬畏感的表现。令人钦佩的是,作者秉着求真务实之态度,不做“历史潮人”,严肃对待辛亥。通篇文字,不仅正史与野乘互证,而且兼采国内外诸多名家之长,熔于一炉。如在《科举之痒》一章中,对于科举停废后的社会反响,作者不仅征引了大量时人日记、回忆录等材料,还特意采用近代史专家罗志田、周武等人的观点,有理有据,相得益彰。

        对于写作而言,选取新视角,获得真材料,皆非易事,但对历史大事件进行深沉精微的思考更是难上之难。不过这恰是作者优长之处,也是该书的点睛之笔。作者对清王朝覆灭原因及其教训的深层剖析,下了工夫。

        《辛亥残梦:帝国崩溃的前夜》

        金满楼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