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09日 星期日

    还原现代化转型瞬间

    《 光明日报 》( 2011年10月09日   05 版)
    武汉市,辛亥革命博物馆 CFP

        祝勇谈辛亥革命,从辛亥年的横断面进入,这是走进辛亥革命最近的路径,也正因为此,他得以快速深入,进入辛亥年的深部,感受每一个当事人被大历史决定的命运,洞察他们面对“决定性瞬间”的权衡与决断,撕裂与挣扎。于是,祝勇笔下的辛亥年,不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有了体温,一个个人物重新鲜活,一个个事件真实复现,中国现代化转型的瞬间从历史走出,展现在读者面前。

        从历史的横断面进入辛亥年

        祝勇说,辛亥年是一个开放的时段,它的内部包含了晚清数十年的光阴。在辛亥年这三百多个日夜里,人世间的喜怒哀乐,都演到极限,形成巨大的反差。以辛亥年一年为横断面的写法使本书在时间的限定性与超越这种限定之间,自然产生了一种张力。这样便有了这本书的结构:从辛亥年的春节开始,一路写到这一年的除夕。

        选择现代化转型的视角

        站在辛亥年的横断面上,祝勇以“现代化模式”(文明转型的必然趋势)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思考,对辛亥年的朝代更迭,作出了阐释。在书中我们看到:经历了庚子磨难的慈禧太后,推行比康梁更加激进的改革,但已无力回天;武昌起义后,梁启超等人试图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却因关键人物被暗杀而功亏一篑……对此,书中援引了巴林顿·摩尔的观点:“晚清的最终垮台,……缘于一种‘制度性危机’” 

        还原历史本来的丰富特质

        呈现历史的丰富性,是祝勇《辛亥年》的鲜明特点。“每个人、每个阶层、每个政治派别,又都有自己的辛亥年。”祝勇说。这部书中引入了众多文献资料,还历史以血肉、性格、情感与生命。比如,书中引用《知堂回想录》的文字让读者看到武昌起义后鲁迅欢迎革命军的全过程;而在《西行漫记》中,则记录了毛泽东得知武昌起义消息后,决定从军参与革命的细节。

        作者的思维依循历史本来的丰富,对历史进行整体性的观察,写出时代的新意,建立时代的坐标,留下时代的思想痕迹。

        进入当事人的精神世界

        祝勇关注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人的选择、人的作用、人的命运与人的悲喜。他说:“有人参与的历史,才是有温度的历史、令人纠结和叹息的历史。”在对历史人物的关照中,祝勇认为,“我们应当以一种更加宽容的目光,看待历史中的每一个人,以及他们留给历史的各种缺憾,因为我们在自己的历史中也将面临同样的抉择与挣扎。”(本报记者 庄 建)

        《辛亥年》

        祝勇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