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09日 星期日

    武威攻鼓子有传人

    《 光明日报 》( 2011年10月09日   01 版)
    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杨家寨子村村民在农家小院里表演攻鼓子。本报记者 单三娅摄

        杨门元是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远近闻名的“大能人”,他有三个身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攻鼓子艺术团团长、门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老板。

        暮秋时节,记者来到杨门元位于杨家寨子村的家——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西北农家小院。百八十平方米大小,树上的枣子已经染了红,房檐下挂着一串串的辣椒和葫芦。

        自家院子就是“总部”

        攻鼓子是啥?杨门元连讲带比划。它是四坝镇杨家寨子村里祖先留下的一种边敲鼓边舞动的队列舞蹈,传说古时一支军队战斗失利,被围困于城寨之中,士兵们急中生智,将兵器藏入鼓腹中,乔装打扮成社火队出城表演,攻其不备战胜了敌人,“攻鼓子”因此得名。后来这种鼓舞一辈辈传下来,年年闹社火的时候村里人都会跳上一阵。1957年,攻鼓子还进京表演,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市里、区里的文化领导还有外面的学者总往这个村里跑,杨门元听说他们都在关心一个事——整理、研究攻鼓子。

        怎么让攻鼓子发扬光大?咱老百姓最得出力啊!“大家一起排练、一起演出,还得有个组织啊!”自小就爱跳攻鼓子的杨门元,1992年成立了艺术团,自己当了团长,自家小院就是攻鼓子艺术团“总部”。平时大家在这里排练、商讨艺术团的大小事情。

        攻鼓子从村里走向全国

        在杨门元家不远处,就是董永福家。记者进去一看,两米多高的大鼓占了他家整个大门洞,几十个小腰鼓整整齐齐码靠在屋里的墙边,箱子里还平平整整叠放着刚做好的新演出服。董永福在艺术团里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保管道具和服装。

        董永福说,攻鼓子艺术团刚成立的时候,凉州区文化局就给艺术团提供了统一的服装和道具。区文化馆不但有专人收集、整理攻鼓子表演资料,还派老师到艺术团辅导、排练。来自政府的帮助远不止这些。2007年11月,在武威市有关部门的联系和资助下,艺术团赴海南参加了“中国海南岛欢乐节”,24名土生土长的甘肃农民坐上了飞机,从那时起,攻鼓子的名气越来越大。艺术团成立近二十年间,武威攻鼓子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也从农家院子走向全国,上了电视、拿了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

        “这么好的攻鼓子也能致富”

        问起凉州攻鼓子艺术团进一步的打算,杨门元心里已经有了他的道道。“我们的攻鼓子,不但要让大家伙儿乐起来,还要让大家伙儿富起来。”原来他花3万元注册的“门元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为的就是这个事。

        现在艺术团已经发展到200多人,团员都是村里的青壮年男人。在以往,很多演出都是农闲时自娱自乐,总让人觉得不是“正业”。“有了这个公司,大家就等于有了工作。”杨门元说。

        如今,门元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每年能有七八万元的收入,但杨门元还觉得“不算多”。他正筹资置办一套大型塑料拱门和彩带气球,打算去市里、区里接一些商铺开业演出,再往远处说,他还琢磨着参加全国各地的晚会和文艺演出。他说:“人家的演出能挣钱,咱们这么好的攻鼓子也能致富。”(本报记者 柳 霞 单三娅 宋喜群)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