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09日 星期日

    承载国家安与危

    ——记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 光明日报 》( 2011年10月09日   03 版)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一支承载着国家安危的科研劲旅。建院60年来,他们获得高质量科研成果2000多项。其中,有我国卫生系统迄今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我国医药领域第一个国家发明一等奖。风雨兼程60年,成就了多少光荣与梦想。

        揭开核生化未解之谜

        1951年6月11日,面对疫病、细菌武器的袭击,乃至“核大棒”的恫吓,军事医学科学院奉命在上海成立。7年后,这支由钱信忠、涂通今、潘世征、蔡翘、周金黄、柳支英、朱壬葆、陆宝麟、周廷冲、黄翠芬等著名医学专家学者组成的“特种部队”,迁至北京从事中国的“ABC”(原子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医学防护研究重大任务。从此,这支队伍突然销声匿迹。

        而今,人们才知道,历经30多年,这支队伍冲破重重封锁,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特种武器伤害的医学防护难题,揭开了一个又一个核生化未解之谜。他们先后有1000多人次参加了核武器生物效应试验,写出数百篇高质量论文,研制出一批核辐射损伤救治技术和防治药物,建立起我国应对核武器伤害的一整套医学防护技术和装备体系,“防、诊、救、治”的综合水平领先世界。

        构筑突发疫情防疫盾牌

        2009年4月,北美地区出现“甲流”疫情。就在这种病毒尚未进入中国之时,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专家们便开始主动构筑盾牌。很快,他们研制出5种检测病毒的试剂。5月,所属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成功分离出病株并完成全基因序列测定。与此同时,研究员李松领衔的课题组成功研制出抗甲流药物“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继而又在全世界首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适用于特殊人群的“磷酸奥司他韦”新剂型(颗粒剂)和新药帕拉米韦三水合物。他们做好了针对甲流病毒变异和其他流感病毒的防控药物准备。

        大震之后易有大疫。军事医学科学院于汶川地震第二天便派出由186名卫生防疫专家组成的救援队,承担起汶川全县的卫生防疫任务。他们控制住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壮举。

        为官兵健康“穿衣戴帽”

        我国边境线处于特殊环境(高原、寒区、热区)的面积占到70%,其中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6%,热区占国土面积的20%。军事医学科学院积极开展“三带医学”研究,重点解决极端环境下严重影响官兵执勤、训练和生活的难题,为我军构建起具有我军特色的极端环境下军事作业医学和卫生学保障技术体系。他们研发的复方丹参片、长效维生素、复合氨基酸注射液、防冻伤等种类各异的防护药品,以及单兵清洁包、产热鞋垫、产热带、防寒靴等装备,成为呵护高原官兵身心健康的必备用品。

        积淀科技实力报国强军

        当今全球有100多个国家的2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有上百万人被夺去生命。对于这个世界性难题,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早在上世纪70年代,便研制出治疗疟疾的化合物——本芴醇,在世界同行中引起轰动,荣膺我国卫生系统第一个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后几经改良形成的复方蒿甲醚,如今已通过80多个国家和地区药品注册,在全球拯救了几百万疟疾患者生命。

        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是人类继基因组计划后又一项世界级生命科学计划。贺福初院士领衔的课题组因在肝脏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形成的领先优势,2002年被国际组织确定为“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的国际执行总部。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00多位科学家从世界各地聚集北京,共同解读“人类基因组”这部天书,开创了我国领衔国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的先河。

        如今,军事医学科学院拥有61个国际、国家和军队重点实验室和科研中心,研制出药品、疫苗120多种,防护技术100多种,为报国强军积淀了深厚的科技实力。(本报通讯员 吴志军 郝成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