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27日 星期二

    《英雄喋血》悲壮的起义

    作者:王梅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27日 13版)

        广州人,乃至全中国全世界的华人都知道黄花岗起义,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潘达微这个名字。潘达微的墓碑默默伫立在黄花岗,他并不是黄花岗烈士中的一员,但正因为有了他,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烈士们才免于葬身臭岗。高剑父,与高奇峰、陈树人同为岭南画派创始人,他因绘画成就闻名于世,但另一重身份却鲜为人知,他早于1906年就在日本加入了同盟会,是黄花岗起义敢死队的队长。

        潘达微和高剑父,一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艺术家,一位是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两人分任同盟会广州分会会长和副会长的职位。黄花岗起义给了他们扔下画笔拿起刀枪投身革命的契机,在他们身上凸显了岭南文人低调、内敛、包容、豪迈的个性。

        1910年代的广州,不像30年代的上海那么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却有着可与30年代上海相媲美的繁华社会景象,而且广州的繁华在相较之下更踏实、更深入民间,正是这方土地,孕育了革命先驱者的胸中热血、满腔激情。碧血黄花,既有岭南文人凝碧血为刀刃的豪气冲天,又有南洋华侨倾其所出甚至化生命作黄花的无私无畏。一群平均年龄不及三十岁的风华正茂的青年,筹款、买武器、亲手把自己送往生命的终点,没有丝毫犹豫、半点退缩,他们谱写的生命之歌至今仍在传唱,令人荡气回肠。

        黄花岗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本身就是一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起义,革命是否真正成功,并不在于一场战役的成败,而在于对周遭民众觉悟的唤醒,这群年轻人明知前途艰险,牺牲在所难免,仍以自身为火把照亮了黑暗,照亮了民众蒙昧的心灵,照亮了辛亥革命的成功之路。

        我想创作这样一部能体现岭南文人智慧,既有革命的热血又有黄花的哀婉的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电影除了具有观赏效果,还应该成为拯救人心、净化社会的“利器”。正如孙中山先生为黄花岗所题之“浩气长存”,我们用电影记录下了碧血黄花的革命志士当年的英勇壮举,重现了上世纪初花城的繁华与动荡,更要让先烈们的浩气重现,为今天的年轻人带来一些思索,一些感悟。

        (王梅为影片《喋血英雄》编剧 文字整理唐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