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高素质专业人才短缺是当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大瓶颈!”江苏技术师范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左健民教授道出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困境。
20多年来,以资源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再生有色金属等产业为主的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发展一路攀升,跃居全国“十二五”规划中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然而,高层次人才短缺,无疑是产业持续发展的致命“短板”。
由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公布的《2010年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废旧家电再生利用企业、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废塑料等高分子材料再生利用企业等六大再生资源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000多家,一般企业26000多家。“虽然企业数量多,但是科技含量和人员学历层次明显偏低,无法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企业负责人纷纷诉苦。
左健民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按照每家规模以上企业拥有2名符合条件的环境工程硕士和一般企业每家拥有1名符合上述条件的环境工程硕士计算,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缺口高达30000多人。
“专业设计、运行管理和一线操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是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短缺,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步伐。”相关专家如是说。
作为装备制造业大省,近年来,江苏出台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扶持与保障政策,使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据了解,目前江苏已初步构建中高档数控机床、高性能纺织机械、现代化轨道交通装备、风力发电装备等9大类高新技术产品集群;2010年,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3万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1/4。鲜活的数字表明,装备制造业已毫无悬念地成为了江苏第一大支柱产业。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成就确实令人瞩目,但这并不等于我们有能力成为装备制造业强国。”左健民神色凝重道。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依然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依然不足;基础发展相对滞后;现代制造业尚未形成规模,传统加工制造业比重过大;产业增长方式较为粗放。“问题归根结底,是装备制造业专业人才不足,无法有效满足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左建民说。
“立足地方,服务社会”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缺乏的现状,该校毅然开辟了一条独特的人才培养道路。
“学校一直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双能型’职教师资为着眼点,培养富有特色的‘学士+技师’型人才,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该校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夏东民教授介绍说。据了解,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已成功为国家输送了2万多名毕业生,“素质优、善实践、敢创新、适应快”的高水准,深受企业欢迎。
在服务社会的理念下,该校近30年的本科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资源再生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和科研格局,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应用型人才,尤其是环境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等专业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为实现学校项目成果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该校依托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成果,建造了占地102亩的科技产业园区,从事成果转化和专业实践。“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资源再生学科在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强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符合我国及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在考察该科技产业园时,给予了高度评价。
“学校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立足地方,着力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并积极发挥学科优势,大力开展政产学研合作,以更快地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夏东民对该校发展目标明确。
本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