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合肥9月12日电(记者李陈续 通讯员李磊)“我们过去在校生只有1500人,多是机关干部子女,学校搬迁后人数达4300多人,服务对象也变成了学区内12个村、3个居委会和8个居民小区的适龄儿童。”与教师节到校慰问的市委书记吴存荣面对面,合肥市46中的杨立新老师表示,教育资源的调整,给构建教育公平带来了直接促进作用。
“46中搬迁是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的一部分,优化布局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内容之一。”合肥市教育局局长方东玲介绍,合肥始终把教育事业发展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把教育公平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明确了“优先发展是态度,优质均衡是目标”的发展思路,坚持用“双优”教育利民惠民。
坚持教育优先,合肥市“十一五”期间投入163亿元用于教育事业发展,比“十五”时期增长2.34倍。通过强力推进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工程,5年新建配套学校87所,超过前10年所建学校总和,有效解决了“上学难”问题。
为创新薄弱学校内涵发展模式,合肥推行区域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捆绑管理,实行“两个法人单位,第一校长负责,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管理,城区学校为第一校长,乡镇学校为执行校长,加快乡镇学校在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与城区学校的接轨。
针对省会城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集中的实际,合肥把切实保障随迁子女享受教育权利作为“双优”惠民重要内涵。通过加大投入、优先发展,合肥建成定点学校134所,就读学生近4万名,实现了随迁子女“百分之百有学上,百分之百上公办学校,百分之百享受义务教育免费待遇,百分之百同等标准录取省市示范高中,百分之百可以同等待遇录取高中阶段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