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原平市闫庄镇大白水村法成学校支教教师王启瑞——
伏案批卷的中秋夜
中秋之夜,阴天,月亮藏进云里。
万家团圆的日子,有一位名叫王启瑞的年轻教师,没有跟父母、丈夫在一起,而是带着儿子,与作业、书本为伴……
经过40公里的颠簸,我来到了山西省原平市闫庄镇大白水村法成学校。这是一所有430多名师生的偏远乡村小学。学校共有包括两个幼儿班在内的11个班级,在54名老师中,只有7名正式教师,绝大部分都是来此支教的教师,王启瑞就是其中之一。
在一间住宿和办公两用的房间里,记者见到了正在批改作业的王启瑞。她,纤弱的身材,穿着黄格上衣、红色长裤,俨然一副学生模样。狭小的宿舍物品摆放有序,十分整洁。可爱的儿子正趴在床上玩着小汽车……
“再有两个月儿子就三岁了,有时候很淘气,但很懂事,不影响我的工作,很听话。”王启瑞抚摸着儿子的头,微笑着说,满脸做妈妈的骄傲。
王启瑞2006年毕业于西南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来到忻州师院附中,为了偏远山区的孩子们,今年她主动请缨来到法成学校支教。
采访间隙,有一位男生很自然地敲门进来借手机。
她说:“刚来时,学生们看我带着孩子,打水不方便,主动帮我,现在他们像我的弟弟妹妹一样。”王启瑞指着桌子上的月饼告诉记者,那是老乡专门送来的。“老乡对我们可亲了,感觉就像自家人一样。”
“学校配备了音乐教室、电脑机房,还开设了朗诵演讲、影视赏析等课程。如今农村孩子也能和城里学生一样,享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说到这些,王启瑞显得很兴奋。
采访结束时,夜已深。王老师说不能远送我了,她还要继续批改卷子。(光明网记者 张晓荣)
宁夏工人疗养院老年病托护中心回族女护工谢玉宁——
“干活的时间越长越有感情”
“关怀备至,胜似亲人”、“精心护理,情暖人心”,9月12日中秋节,记者来到位于银川的宁夏工人疗养院老年病托护中心采访,一走进中心主任马长伟的办公室,就见到写有这些文字的锦旗。马长伟告诉记者,这里一天24小时不能离人,每半小时巡查一次,所以也没有节假日,只能倒班休息。越是节假日越忙碌,因为病人的亲属都要来探望,要与他们沟通。
老年病托护中心现在收治着60多位老年人,其中90岁以上的就有8位,最大的已经107岁了,有48人生活不能自理,而这里只有十几名工作人员,医护人员5名、护工11人。得知记者采访,马长伟一开口向记者介绍了好几位:中心副主任李超,2007年从宁夏师范学院医学院一毕业就来到这里,已成为老人健康的 “守护神”;26岁的男护工李明强,业务熟练,手脚麻利;护士长曹海霞,最近刚刚成为预备党员……但是最终,我把目光落在38岁的回族女护工谢玉宁身上。
谢玉宁可是托护中心的“元老”了,2002年中心一成立,她就来了。但在干到两三年的时候,为了女儿读书,她在离单位很远的银川市东门外买了新房,自己也在那附近找到了工作。听说谢玉宁不来了,老人们急了。马长伟不仅亲自登门去请,还动员4位同事一次次前去做工作。仅仅5天,谢玉宁就回来了。原来,他们不仅做通了谢玉宁的工作,而且做通了她丈夫的工作,于是她重新干起喂饭、洗头、洗衣、洗尿布、理发、修指甲、帮老人排便的活儿。谢玉宁不但不嫌脏、不怕累,而且再也没有动过要离开的念头。“这工作,我干活的时间越长越有感情, 越干越离不开了!”谢玉宁说。
记者刚好碰到谢玉宁的爱人马生平,他从矿上回来就直接到中心来看望她。在煤矿工作的他,有一个多月没见到妻子了。马长伟告诉记者,按马生平现在的收入,养活一家人不成问题,但老马还是支持谢玉宁继续在这里干。不仅如此,他自己还常常来帮着干点杂务。
中秋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托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就在疗养院里自我“团聚”。有人透露,他们已经买好了鸡、鱼、虾、蔬菜,当晚,曾经当过厨师长、总务科副科长、有高级技师职称的马长伟还要好好露一手呢!(本报记者 庄电一)
山东鱼台豫剧团演员康霞——
圆圆的锣鼓圆圆的情
年迈的爹娘,在村头等来在外工作的儿女;年轻的媳妇,在家中喜迎外出打工的丈夫……9月12日,“孝贤故里”山东鱼台县,家家户户洋溢着中秋佳节的温馨气氛。而县豫剧团的演员们却行走在乡间的路上,急匆匆地奔向王庙镇冀庙村。
下午两点半,剧团来到冀庙村,一下车,演职员们就忙着调试舞台、布置场地。青年演员殷莎莎边忙活边对记者说:“昨天晚上演出结束得晚,俺们几个只好临时凑合着在‘台柱子’康霞家住了一夜。一觉醒来,已到中午,就在外面买来馒头和鸡蛋,把咸萝卜一炒,简单吃些就赶到了这里。”
台子搭了起来,圆圆的戏台、圆圆的鼓、圆圆的锣,未曾开演就透出“团团圆圆”的情。正在忙着对戏的康霞抽空对记者说:“这几年,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剧团下乡演出活动就越来越多。逢年过节,我们都是在乡村过的,顾不上和家里人吃个团圆饭。辛苦是辛苦点,也觉得愧对亲人,但给乡亲们带来欢乐和笑声,俺觉得值!”
吃过晚饭,演员们的手机都在响个不停,祝福的电话、信息不断。他们顾不得一一回复,都在各自忙碌着。圆圆的月亮刚露出“笑脸”,戏台前就热闹起来,没一会儿就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前来看戏的村民袁良伟说:“这剧团到俺村,把舞台搭在村头、高坡、大路旁,不用花钱,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大戏,俺觉得日子越过越滋润!”
说话间,戏台的大红幕“唰”地向两旁拉开。“我不挂帅谁挂帅……”铿锵的锣鼓、悠扬的旋律、优美的歌声响起来,脍炙人口的传统豫剧《穆桂英挂帅》上演了。扮演穆桂英的康霞精神饱满,完全沉浸在角色里。台下的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三个钟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在观众的欢笑和掌声中戏台拉上帷幕。这时,整个村庄欢庆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演员们卸妆、收拾舞台、打点行装,却来不及回县城的家中休息,因为第二天他们还得在这里开始下一场演出……(本报记者 邢兆远 本报通讯员 赵 磊 高照中)
珠海拱北口岸边检民警郝新颖——
“儿子长大后一定会理解我和他爸爸的”
又逢中秋,南来北往的人流潮水般地涌向“一国两制”前沿地带的珠海拱北口岸。
9月12日中午时分,记者眼前的出入境大厅人头攒动,却秩序井然。入境验证台前,执勤民警微笑快捷的服务如同一缕春风,给节日过境的人们带来些许温馨。
见到记者,正在边检一线“督战”的总站边检处副处长林美红快人快语地提醒我:“边检民警的注意力就是战斗力,千万不要占用他们的一分一秒!”林美红告诉记者,拱北边检站一线民警平均每天要验放旅客近3000人次,每验放一名旅客的短短几十秒中,民警要一丝不苟地完成人证对照,查验证件、资料及印章是否真实有效,录入资料、加盖验讫章、收存资料等一系列程序。这样高强度的验放工作,哪怕是一秒钟的走神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记者来到民警们短暂休整的“备勤室”,只见被称为“边检猎鹰”的拱北站五队女民警郝新颖正低头不语地想着心事。一问才知道,10号教师节,是6岁儿子给远在东北当教师的姥姥、姥爷打的问候电话;中秋节孩子放假,她和同为边检民警的丈夫都没时间照顾,只好提前把他送到姑姑家。“儿子长大后一定会理解我和他爸爸的。” 郝新颖这话像对我说,又像对自己说。
利用10分钟轮流吃快餐的时间,记者“逮”住了要在5分钟之内解决“战斗”的边检站政治处主任李志勇。李警官一边狼吞虎咽,一边对记者说:对于这些守卫口岸、服务群众的边检民警来说,每个亲情团圆的节日,都有比平时更加繁重和紧迫的任务。这时候,所有警力全员上岗,每人每天都要绷紧神经干满12个小时,特别是这里30多对双职工民警,节日里别说见不到孩子和父母,就是近在咫尺,彼此之间也仿佛阻隔着千山万水!
边检民警及其家属的付出和牺牲,换来了广大旅客的顺畅出行。今年以来拱北口岸持续出现客流高峰,上半年出入境客流量累计4657万人次,已跃居全国第一大口岸。(本报记者 杨连成 本报通讯员 王 鑫)
长江海事局荆州局石首海事处绣林执法大队李家红、李颖劲——
航道上的坚守
长江海事局荆州局石首海事处绣林大队现有8条汉子、4位巾帼,是局里7支巡航救助队伍中的一支,所辖区域长43公里,在局内管段最长,航道最险。他们必须全天候24小时坚守在岗位上,没有“上班”和“下班”,随时应对船只搁浅、相撞或落水等险情发生。
中秋之夜,江面上起了一层薄雾,浪花还在不停地拍击着石岸,家家户户已在阖家团聚。此时,地辖长江中游茅林口至鲁家州河段的石首海事处绣林执法大队执勤大厅里,三台液晶显示屏实时播报着所辖航道内船只通行的情况,这里和平时一样忙碌。
“女儿今年刚去武汉上大学,刚才给我打电话了,叫我注意身体,平时少喝点酒。”提起这些,大队长李家红有些不好意思,但脸上的笑容却很幸福。“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不论我们是在吃饭还是在睡觉,只要接到警报,五分钟之内必须出艇,这是命令。”李队长介绍道。当提到不能在家过中秋时,他说得干脆而平和:“这很正常,别说中秋,只要是轮到自己执勤,过年都没办法回去。”
中秋节这天正好是队员李颖劲的儿子“皮皮”百天。小李家在沙市,距离石首80公里,今年4月份轮岗到绣林执法队,正好遇上中秋节又加上儿子百天。“希望他能健康成长吧。”谈到三个月前媳妇给自己生的胖小子,30出头的李颖劲竟然有点哽咽,停顿了一会儿说,“这是我的工作,老婆孩子也都会支持的!”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今年枯水期提前了两个月到来,9月的航道水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米。临近中秋,客渡人数增加,监管责任更加重大,局里加强了巡航力量,派专人驻守客渡,做好大吨位船舶的专项护航引导,强化队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荆州海事局自2005年成立以来,共成功救援船只251艘,救助人员1932名,挽回经济损失近2.5亿元。(本报见习记者 韩 寒)
南京市公交总公司一部一队队长冯昕——
26年基本上都是这样过节
中秋节的清晨,记者赶往南京银城东苑的公交场站。遇到公交总公司一部一队队长冯昕时,他刚刚忙完车辆晨检,正在安排公交早班的出行班次。
从司机到队长,如今的冯昕负责着南京市公交公司4路和52路车的日常管理和调度。像往年一样,为了迎接中秋佳节的到来,全队已经早早地把车辆从头到尾检查了一遍。
26年,像中秋这样的节日,冯昕基本上都是在队里度过的。
“老公,中秋节怎么安排啊?”“老规矩呗。”冯昕的回答简短而平静:过节又回不去了。“以前作司机时还能偶尔请假,现在是队长,责任和义务都重了许多,尤其是节日期间,更要保证公交车安全准点出行。”冯昕说。
“觉得辛苦吗?”“怎么说呢,谈不上苦不苦,公交这个行业就是这样,习惯了。”冯昕说,“不过有的夫妻俩都开公交更辛苦。”冯昕队中的薛松,夫妻俩开一辆车,一个早班,一个晚班,从来没有同时下班的时候。后来组织关心,薛松的爱人被调往其他部门,已经上初中的孩子,这才有了和父母一起逛公园的机会。
冯昕说,以早晨5点半首班车的4路汽车为例,住得远的司售人员一般凌晨3点就要起床。
每次过节,面对家人的埋怨,冯昕总是心怀愧疚。日子长了,家人也就多了几分理解。“公交是城市的枢纽,承担着服务市民出行的任务。大家休息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冯昕说,“队里已经准备了中秋节日饭,只不过这个节日饭有点特别:进站一个,吃一个,路上的车辆不能少!”
采访结束,记者思绪万千。我想,今后在中秋节和其他每一个节日里,如果我们坐在公交车上,是不是可以主动对司机和售票员道一声:节日快乐!(本报记者 朱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