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建斌 通讯员 杜晓光、郭欣萍)近日,太原文化战线捷报频传:文广集团排演的大型舞剧《千手观音》到新加坡演出,演出三场,场场爆满,媒体称是“最完美的演出”;话剧团原创的话剧《饭局》一推出就受到观众热捧,当年就获中国话剧最高奖“金狮优秀剧目奖”;龙城电影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电影票房收入在去年比前年增长148%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比去年同期增长23%。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把手”工程,书记市长亲自抓,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是太原市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通过改革,目前全市有20家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核销了33家事业单位建制、1708名事业编制和106名领导职数。
不回避难点,迎难而上,将难点解决在改革中,通过改革壮大市场主体,做大文化产业,是太原市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经验。正是通过转企改制等一系列改革“攻坚战”,太原市文艺院团确立了市场主体地位,活力迸发,好戏连台,出了一大批精品作品。
太原有13家电影发行放映单位,老职工多,设施设备陈旧。改革中,市政府将所有影剧院的土地房产转为经营性用途划归影剧院所有;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想办法”的原则,妥善解决了老职工特别是离退休职工的工资问题,稳定了老职工的心;将13家放映发行单位组建成龙城电影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整体转制为企业。解决了上述难题,龙城电影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不仅盘活了5亿多元固定资产,还形成了统一调动影片、统一电影市场的良好局面。
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建设,文化战线迎来繁荣发展新局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加强。2010年,市财政公共文化建设支出较上年增加17.3%,高于同期财政收入9.6%的增长幅度。
文化市场主体迅速崛起。“十一五”时期,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2009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87亿元,占地区GDP比重的5.63%,拉动GDP增长0.48个百分点。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接近6%。
文化工作者的创造力大大增强。由梅花奖获得者胡嫦娥创办的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在自主经营实践中,由一团变“一校两团”,演员由70多人发展到260多人,固定资产由100万元扩大到2000多万元,年演出场次由350场增加到1600多场(其中公益性演出占到15%),年收入由十几万元增加到750万元。